《白毛女》教案
巧妙運用對比也是《白毛女》的一個重要特色。例如,黃家張燈結彩、花天酒地、狂歡作樂過除夕,逼租債、逼楊賣親生女;楊家貧寒凄涼、躲債、苦度年關。情景氣氛截然不同的強烈對比,反映了嚴重的階級對立。黃家地主狗腿子主奴的兇殘狡詐,楊白勞的善良純樸忠厚,鮮明的性格對比。通過這些對比描寫,大大增強了戲劇的沖突和作品的控訴力量。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可在檢查指導學生預習準備時,自然地引導到即將進行的本單元的教學。
以前,同學們已經學過散文、詩歌和小說等體裁的文學作品。本單元要學的,是戲劇文學,課文里還專門編入一篇指導同學們閱讀的知識短文《談談戲劇文學》。
本單元一共三篇課文,今天先講頭一篇《(白毛女)選場》。
板書課題:《(白毛女)選場》。
(二)作品和作者簡介。
歌劇《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延安創辦的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學院,后稱魯迅藝術文學學院,簡稱“魯藝”。1938年2月,由毛澤東、周思來領銜,并由林伯渠、徐特立等聯名發出《創立緣起》,決定以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的名字為名,創立一所藝術學院。校址設在延安舊城北門外云梯山麓南側。1939年8月遷至延安東郊橋兒溝。“魯藝”于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創作了秧歌劇《兄妹開荒》、歌劇《白毛女》等優秀作品。
《白毛女》是這個時期歌劇創作的優秀代表作,為我國的民族新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描寫惡霸地主黃世仁,以逼租為名,強迫佃戶楊白勞在他女兒喜兒的賣身文契上按下手印,楊白勞悲憤絕望自盡而亡;黃世仁搶走了喜兒并*污了她,后又逼得喜兒逃進深山,過著“鬼”似的生活。最后,描寫在黨的領導下家鄉解放了,打倒了地主階級,農民獲得了翻身,喜兒也由“鬼”變成了社會的主人。歌劇通過這一傳奇性故事,深刻地表現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農村的基本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喜兒、楊白勞以及惡霸地主黃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的藝術形象。劇作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又因情節的傳奇色彩,對人民群眾愿望和理想的強烈表現,使作品富有浪漫主義精神。
延安“魯藝”集體創作的《白毛女》,由賀敬之、丁毅執筆編劇,馬可、張魯等作曲。
賀敬之,1924年生,山東峰縣人,現代詩人、劇作家。1940年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到延安之前就開始寫作詩歌和散文。1945年,與丁毅執筆寫成歌劇《白毛女》。全國解放后,創作了詩歌《回延安》、《放聲歌唱》、《雷鋒之歌》等。粉碎“四人幫”后,曾任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
丁毅,劇作家。1921年生,山東濟南人,原名顧康。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到延安。后進魯迅藝術文學院文學系學習。1943年創作了多部秧歌劇,1945年與賀敬之執筆寫成《白毛女》。解放后,曾任總政文工團歌舞團團長,總政文工團副團長等職。解放后創作的作品有《董存瑞》(與丁洪等合作)、《打擊侵略者》(與宋之的、魏巍合作)等。
(三)關于《白毛女》的創作、演出及其藝術成就。
歌劇《白毛女》,是根據40年代初流傳于河北省阜平一帶的“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創作的。賀敬之在《白毛女的創作與演出》(194年3月刀日,張家口)和賀敬之、馬可在《白毛女·前言》(1950年6月,北京)等文中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