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教案
(3)楊白勞躲帳后回來過年,帶來三件年貨(三個情節):二斤面,二尺紅頭繩,兩張門神。每一件年貨,都安排了楊白勞和喜兒的一段對唱,三段對唱(三個情節)之間,用兩句對白貫穿,使上下連貫,自然過渡。
小結:舞臺提示和人物臺詞是劇本的兩個組成部分,也是劇本特有的表現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案中所說的人物臺詞是專指戲曲劇本中的臺詞而言,話劇劇本中的人物臺詞只有說白,沒有歌唱(除非劇本中有特別安排)。
(八)以設疑、析疑、釋疑的形式,討論劇本的第一個特點:時間和空間的高度集中。
1.第一場戲和第二場戲設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明確:時間,除夕之夜;地點,第一場在楊白勞家,第二場在黃世仁家。
2.時間、空間的高度集中表現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除了第一場討債、第二場逼債都集中在同一時間——除夕之夜外,還有:第一場當喜兒盼望爹爹回家過年時,楊白勞就回來了;楊家正歡歡喜喜地過年時,帳房穆仁智闖了進來。這樣一環緊扣一環,沒有一點松散,是時間、空間高度集中的表現。
作者把幾個人物(喜兒、楊白勞、穆仁智、王大嬸)調到同一場景中來,便于設置場景、安排情節,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主題思想。
3.為什么劇本的時間、空間要如此高度集中?
明確:因為戲劇是舞臺藝術,它需要觀眾。觀眾不可能坐在劇場里等待矛盾沖突慢慢推進,所以時間上不允許有任何拖沓。
也因為戲劇是舞臺藝術,需要布景和道具,如果換景頻繁,就會給演出帶來許多不便,甚至無法進行。同時,在同一時間內安排兩個場景,布景氣氛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顯示了兩個階級的嚴重對立,不可調和,從而揭示了主題:地主階級對農民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小結:劇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礎,劇作家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劇情展開的時、空安排都要受舞臺演出的制約。
(九)以課后小資料《(白毛女)當年演出盛況》為突破口。分析“預習提示”,概括本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確定課堂結構。
1.引導學生讀《(白毛女)當年演出盛況》,回答問題:為什么這個戲有那么大的魅力?(它為窮人說出了心里話!)
2.“窮人的心里話”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找出揭示中心思想的一句:“它通過……愿望和理想。”其中“表現了……愿望和理想。”即是窮人心里話的內容。
3.初步研討中心思想:“它通過……愿望和理想”。提問:
(1)“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指的是《白毛女》的故事,根據預習,誰能說說這個故事?
《白毛女》主要情節: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實的佃戶楊白勞,搶走了他的女兒喜兒,并*污了她,最后又逼得逃進深山。喜兒懷著強烈的復仇意識活了下來。因缺少陽光與鹽,全身毛發變白,被附近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八路軍解放了這里,領導農民斗倒了黃世仁,又從深山中救出喜兒。喜兒獲得了徹底的翻身,開始了新的生活。
(2)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明確:基本矛盾是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
小結:戲劇的故事情節主要通過矛盾沖突展開。讓我們抓住矛盾沖突這條線索來看它如何推進情節,揭示中心思想的。
(十)以分析矛盾沖突為中心,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