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教案
(六)檢查課前預習中的“讀附錄《談談戲劇文學》思考問題”,形成以下板書:
(七)根據板書,結合課文,理解劇本的兩個組成部分。
1.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表示時間、地點、布景、服裝、道具的舞臺提示(“人物表”在節選時已刪節)。
明確:
時間1925年冬。除夕。
地點河北省某縣楊格村。
布景 村前平原,村后大山。天降大雪。
服裝 (楊白勞)披著蓋豆腐的布。
道具(喜兒的)紅頭繩;(穆仁智的)紅燈。
教師點撥: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訴諸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劇作家借助于這些舞臺揭示,再通過導演、舞美、燈光等的二度創作,把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等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2.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人物心理情緒、動作、上下場的舞臺提示。
心理情緒(楊白勞)半信半疑;(喜兒)焦急地。
動作(楊白勞)踉踉蹌蹌地上;(喜兒)給爹拍身上的雪。
上下場 王大嬸子上;帳房穆仁智上。
教師點撥:
活躍在戲劇舞臺上的是劇中人物,是舞臺上的演員。人物如何活動,必須受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制約。劇作家對人物心理情緒和動作做必要的提示,正是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的需要。
戲劇中人物的上下場有改變舞臺氣氛和劃分結構層次的作用。如第一場,大年夜,喜兒在焦急地等待父親回家過年;楊白勞上,場上氣氛轉向歡樂;接著,王大嬸子上,把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這時,穆仁智上,場上氣氛立即凝固——“眾啞然”。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人物的上下場,是戲劇結構的一種標志,我們在閱讀時必須高度重視。
3.戲劇中人物語言可分為哪兩種?(歌唱和說白)它們在劇本中有什么作用?(以歌唱表現劇情,塑造人物形象,以說白貫穿故事情節。)以歌唱表現情節叫做歌劇。歌劇是音樂、詩歌、舞蹈的綜合,以歌唱(即以音樂)為主的一種詩歌形式。《白毛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早的一部歌劇,為千百萬觀眾所熟悉。現在回過頭來分析戲劇的特點:
(1)喜兒唱的“北風吹,雪花飄,……”一段,主要寫了三個內容:展示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一個大雪紛飛的大年三十晚上;揭示戲劇沖突的基礎——階級壓迫、階級剝削(爹出門去躲帳整七天);塑造人物形象——涉世不深的喜兒對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和幻想(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
戲劇一開始,作者就把一個可愛的喜兒形象(劇中主人公)設置在一個尖銳的矛盾沖突中,為劇情的展開、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下堅實的基礎。(它不像小說,可以慢慢地將矛盾沖突展開,逐步推向高潮。因為戲劇一開始就要抓住觀眾。)
(2)第二場楊白勞的最后一段臺詞:“老天啊,殺人的老天啊!(唱)老天殺人不眨眼,……爹怎能有臉把你見?”把歌唱和說白緊密地結合起來,顯示出極強的音樂性。它以歌唱抒發人物強烈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以說白貫穿上下情節,推動劇情發展。楊白勞在控訴時咬牙切齒——這是絕望中迸發出來的階級仇恨;自責時痛心瀝血——這是絕望中傾吐出來的父女之愛。這里,唱詞給我們展示了人物何等復雜的內心世界啊!人物形象在這“字字血”的控訴中完成,主題思想在這“聲聲淚”的自責中深化。“半斤說白二兩唱”,三句說白,字字千斤。一是對黑暗社會的詛咒,二是對自己沉痛的譴責,三是對女兒無限的歉疚。三句悅白,貫穿上下,領起三段唱詞,使這一大段臺詞成為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