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學參考
《地下森林斷想》有一些獨到的藝術創造。
首先是它的敘事與抒情水乳交融。
這篇散文貫串全篇的,幾乎都是敘事。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其次憑想像敘寫地下森林是怎么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的,最后寫它的勝利。這是標準的敘述筆法。可是,我們幾乎處處都聽得到作者的心跳,讀得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她為地下森林大聲鳴不平;她為大自然生命的偉力所深深感動;她為地下森林深情的歌唱,用她的心;她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她欽佩峽谷堅忍的毅力……她歌頌自然生命對生活的癡烈的熱愛和不倦的追求。幾乎全是敘述的語句,同時又幾乎全是抒情的語句。分不清哪是陳述句,分不清哪是抒情句(語法學似乎應該立這個名目,不應滿足于“感嘆句”,“感嘆句”與“抒情句”還大相徑庭)。原來,它們都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字里行間洋溢的都是情,情的強烈使得我們讀者被它感染、感動。藝術感染力是相當強烈的。
其次是豐富的想像力。
散文最后有一段說:“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其實,啟迪作者的是她本人的思考,在作品里就是想像。自然現象本來與人的內心世界沒有必然的聯系,自然現象也不具有感情。只有文學家、藝術家才在這兩個世界中構筑起橋梁,使它們溝通起來,最終給人以種種的啟迪。
本文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作者去尋見“地下森林”,“只因為它集中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見陽光,有人便為它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散文作者當然不是地質學家,面對著這一片長在她腳下的森林,當然不會去運用科學考察的方法去考求地下森林的發生與發展。而是發揮文學家的想像力,飽醮感情又飽含寓意地想像地下森林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意境,有千萬年的荒涼景象,有各方面(伙伴)的幫助,有陽光的不公,有成材后的雄奇修能,內美芬芳。想像的作用使得散文充滿詩情畫意。
再次是它的擬人化手法。
上文已經說到,《地下森林斷想》寫物事宛如人事,原因就是因為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我們看到,峽谷的深沉與堅韌,長風、清泉的理解與幫助,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的仗義行俠,陽光的無情與偏私,地下森林對生命熱烈真摯的愛和它的堅硬、挺直……無不都是人的品格與稟性。
《地下森林斷想》的又一個寫作特點是,在文章組成上,雖然是寫人意,但沒有作來比擬的部分。
以往有不少散文包括一些名篇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先是詠物抒情,所詠之物具有這樣那樣的品格,贊美一番。最后歌頌一通具有那些品格的人或事。用意是夠明白的,但后邊一部分總難免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地下森林斷想》沒有這個缺點。唯其這樣,才使文章意蘊深長,饒有余味。
(選自《中國當代散文鑒賞辭典》,中國集郵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