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古文知識歸納
1.《公輸》選自《墨子·公輸》,作者是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于守城技術,其后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表現出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
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于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準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黿鼉[yuan tuo] 鮒[fu]魚 文梓[zi]
楩[pian]楠 長[zhang]木
b 詞語:“說”通“悅”:高興。例句:公輸盤不悅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詘”通“屈”:理屈。例句:公輸盤詘
“舍”通“捨”:放棄。例句:舍其文軒 “爭”通“掙”[zheng]:直言勸告
古今異義:
①文; 刺花紋,彩飾,文軒;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圓,方圓千里;今為一種平面幾何圖形。
一詞多義:
①為:替。例句: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與“焉”合用,表示疑問語氣。例句:夫子何命焉為?
是。例句:必為有竊疾矣。
制造。例句: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當作。例句:以牒為械
②見:動詞,會見。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動詞,引見。例句:胡不見我于王
動詞,入見。例句:于是見公輸盤
③類:動詞,類推,例:不知可謂知類;名詞,種類,為與此同類。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何罪之有?(賓語前置,“之”為結構助詞,應為“有何罪”譯文:有什么罪呢?)
翻譯:
①夫子何命焉為?譯:先生有什么請教呢?
②胡不已乎?譯: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見我于王?譯: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④此為何若人?譯: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2.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作者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鼻褰寡淖⑨屖牵骸懊窈蜑橘F,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笨梢娺@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