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古文知識歸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說[yue]
b 詞語:畔:通”叛”:背叛。例句:親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例句:衡于慮
一詞多義: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環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表轉接. 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③拂:違背。例句:行拂亂其所為
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詞,在。例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介詞,從。例句:舜發于畎畝之中
介詞,給。例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異義:
親戚:古義:內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或他的成員。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③人恒過,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3、《魚我所欲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詳見上一課)
《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并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