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古文知識歸納
原文: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譯文: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5、《曹劌論戰》
選自《左傳·莊公十年》,舊傳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為編年體史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并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遠見。
a 詞語: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異義:
①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指行為不正直。
③忠:盡力做本職。(忠之屬也。)今:忠誠,忠實。
④獄:案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監獄。
⑤情:以實情判斷。(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雖:即使。(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詞多義: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問其故。
②以:憑,*,何以戰;把,必以分人。
③焉:語氣助詞,相當于“呢”,又何間焉;作兼詞,于此,在此,懼有伏焉。
④其:作代詞,指齊軍的,下視其轍;作代詞,指戰勝的,公問其故。
⑤之:結構助詞,的,忠之屬也;作代詞,指曹劌,公與之乘;
語氣助詞,無意義,公將鼓之;作代詞,指齊軍,登軾而望之。
詞語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詞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見,問:“何以戰?”
譯文:(曹劌)于是進見(魯莊公),(曹劌)問:“憑什么作戰?”
②原文:必以分人。應為:“必以分之人”
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③原文:忠之屬也。
譯文:(這是)盡了本職一類(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可以憑借這一點來打戰,(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⑤原文:公將馳之。
譯文:魯莊公正要驅車(追趕)。
倒裝句:
原文:何以戰? (應為:“以何戰”)
譯文:憑借什么作戰?
6、《鄒忌諷齊王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