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
2請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交流3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和討論后,再作一些必要的補充。重要細節如下:1.父親背得起三百來斤重的石板。2.父親總也洗不干凈的腳。3.父親往黑瓦罐里塞角票。4.父親揀回一塊磚一片瓦。5.父親在深秋早上踩黃泥。6.父親放鞭炮時“尷尬的笑”。7.父親托石板時閃了腰。8.父親坐臺階時不自在。9.父親挑水時受了傷。10.父親呆坐在新砌的臺階上……小結:小說緊緊圍繞刻畫“勤儉堅韌”的父親形象這一個中心,選擇了恰當的細節來組織材料。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作必要的記錄。二、在比較中明確課文的主題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農民形象,比較他們與文中的“父親”形象的異同,認識父親這一典型形象的現實意義。例如:魯迅筆下的閏土、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葉圣陶筆下的舊氈帽們……交流并比較:父親除了具有中國農民身上的共同的傳統美德外,他還是一個人性開始覺醒的農民形象。三、質疑探究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教師示疑:“學貴有疑”,老師在讀這篇小說時,對小說反映的時代背景產生了疑惑,請同學們用文中的有關內容,給老師一個答案好嗎?提示:解放前?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學生尋找解疑的信息,并解答。2請同學翻開第一課時中記載的疑問,看一下是否都已經得到了解決,如尚有未解決的疑惑,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仡櫝踝x課文時的疑惑,對沒有解決的疑惑拿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四、結束新課,并布置作業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親》:“那是我小時侯,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要求:理解父輩的奮斗與艱辛,理解父輩的愿望與追求,以“我的父親”為話題,寫一點真摯感人的文字,聊以表達我們對父親的感激與關心。聽音樂,感受父親形象,課后寫一點關于父親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