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導學案
第28課
一、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4、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預習導學
(一)個人自學
1、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4、字詞
(1)注音
祗( ) 駢( ) 槽櫪 ( ) 一食( )或盡 粟( )一石( ) 食( )馬者 其真無馬邪( ) 外見( ) 辱( ) 伯樂( )
(2)一詞多義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執策臨之 ( )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③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其真無馬邪? ( )
③其真不知馬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