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先說后教名師教案
后一層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
諸葛亮先分析了劉備現有的優越條件:政治上有號召力(“帝王之胄”),社會上有威望(“信義著于四海”),又虛心求賢,人才薈集。再指出應如何準備創造新的條件:①建立根據地(“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積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顧之憂;③聯合孫權(“外結好孫權”),爭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內修政理”),取得各階層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興漢的時機和步驟。如前所述,曹操這時已很強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變”,即有了可乘之機,才進行討伐。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提出兵分兩路,像鉗子一樣夾攻敵人的高想,并用反問句強調這一行動必然會得到人民擁護(對此決策,諸葛亮身體力行,付出畢生精力)。最后,用預言的形式,作出整個對策的結論——“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圓滿地回答了“君謂計將安出”的發問!跋戎髟唬骸啤!庇谑桥c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悅和贊賞,也表明了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3.小結這一部分。
在這段對策里,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后將會出現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為劉備規劃了戰略決策,以后事態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贊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業。當然,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分析和規劃,是他密切注意時局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觀察和研究時局的動態和發展的結果。不關心和觀察時局,胸無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這的對策的。在對策中,還可看到諸葛亮主張愛恤民力,信用賢才,革新政治,爭取同盟者,認真研究各種力量的特點及其矛盾關系,作出相應的戰略決策,這些在當時及此后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一段不僅內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對每種力量的分析,都是先舉出充足的論據,進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確的結論。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三)簡析課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這幾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有何特點?
明確:
1.第一部分(第1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說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并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