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先說后教名師教案
教學重點:
目標1、3、5
教學難點:
目標3、5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而詩人鄭愁予的雨卻獲得了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鄭愁予之所以在中國臺灣詩壇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這應當和詩人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有著一種執著追求是分不開的。這節課我們將學習鄭先生的《雨說》。
幻燈片1
二、明確閱讀方略:
第一步:夯實基礎
1.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2.字詞過關:讀準字音,寫準字形
第二步:文本學習
1.有感情地朗誦本詩,體會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本詩擬人的修辭手法
第三步:拓展練習
1.討論完成課后習題
2.搜集關于雨的詩句并寫描寫雨的句子。
幻燈片2
三、夯實基礎:
(一)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中國臺灣,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被稱為“浪子詩人”。現旅居美國,為“現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幻燈片3
2.背景介紹:
《雨說》是鄭愁予復出之后于1979年寫成的,當時正值我國 “文革”災難結束不久, 經歷十年浩劫后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蘇。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詩歌以新穎而鮮活的意象,靈動而多情的語言,抒發了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詩中的“雨”成了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正寄寓了詩人真誠的希望。
幻燈片4
(二)字詞過關(注音)
• 田圃( pǔ ) 禁錮( jìn gù )
• 枯黃( kū ) 喑啞( yīn )
• 留滯( zhì ) 襁褓( qiǎng bǎo )
• 蓑衣( suō ) 喧嚷( rǎng )
幻燈片5
增補:(及時練,做在作業本上)
解釋下列詞語:
禁錮:束縛,強力限制。 寒淺:初春時淡淡的余寒。
留滯:停滯,不流通。 喧嚷:(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
喑啞:嗓子干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潤如油膏:細膩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樣。
安息:安靜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長眠。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賜福,后來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四、文本學習:
(一)配樂朗讀欣賞
• 聽讀要求:(1)聽準音。(2)注意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 明確:感情基調是 喜悅的 。朗讀語調是 輕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