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
教學目標:1.通過作者對地下森林形成歷史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頑強忍耐的可貴,領悟到堅守信念,堅守未來光明的重要。2.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3.用發現閱讀法品評、學習文章表達感情的方法。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初唐詩人宋之問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這首詩很形象地描繪了一種自然景觀──地下森林。”在我國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這節課,我們將隨張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二、感知文本1.釋題:斷想即片斷感想。2.提出主問題,學生自主學習。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然后用“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盡可能地說說自己的發現。3.教師示范: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遙遠的年代這里也許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許是一個肥美的湖沼。3.交流讀文所得。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億萬年前這里火山爆發,然后這里就成了沒有生命沒有顏色的地方。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泥土,又捎來了種子。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變綠,懸崖上、山嶺間又是一片郁郁蔥蔥。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峽谷因為陽光的不公和無情,依舊死氣沉寂。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長風、清泉終于理解了峽谷,伸出援助的手。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頂的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們仗義行俠,送來了成千上百粒的種子。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經過了幾萬年的努力與考驗后,峽谷里終于成了現在的情形:柞木蒼郁,松樹成林。面對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這峽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陽光,不艷羨贊美之聲,而是歷盡磨難百折不撓地存活。……三、把握文脈1.作者面對地下森林,思接千載,馳騁萬里,想到了地下森林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意境,文章好像因此顯得很瑣碎零散,那么,在這看似寬泛零碎的內容里,有沒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連綴? 2.學生再讀課文,思考。3.集中交流。作者想象的內容都在圍繞一點進行,那就是對峽谷及地下森林頑強生命力的景仰,對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種子”的禮贊。4.教師點撥歸納:我們所思考的這兩個問題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鮮明的特點。抒情散文題材非常廣泛,而且選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靈活,顯出“散”的特點。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實“意在筆先”的寫作規律支配著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構思。這個“意”又使得文章凝練,雖形散卻神聚。四、品味語言1.提出問題:朗讀《地下森林斷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沖擊力,作者是如何來表達她的景仰之情的呢?聽文章朗讀,然后圍繞下面幾點說說自己的看法,①“我從……之中,讀出了作者的……之情,②作者是這樣來抒發自己感情的:……③我把這種方法命名為……法。2.教師示范:我從“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讀出了作者對森林欣賞、贊美之情。作者作者是這樣來抒發自己感情的:用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氣勢和厚重,讓森林表現出動感美和靜態美,要不是她對森林懷著深厚的感情,筆下的森林怎么會具有如此魅力呢?這種方法我把它命名為融情于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