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
基本構想:1、 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領略地下森林的概貌甚至細節、形成發展的歷史,品讀精彩的描寫語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賞析能力。
2、 領悟文本不同層面的主題意義以及作者想要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3、 引導學生從“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養不怕困苦、積極進取的情感態度,堅強樂觀、充滿希望地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失敗。
教學設計:
一、 導入:
(板書“森林”)同學們,請發散你們的思維,說一說你印象中的“森林”。
看來,雖然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帶,但是大家對“森林”都不陌生啊!(在板書的“森林”前加上“地下”)那么,你聽說過“地下森林”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參觀一片神奇的“地下森林”。
二、 快速瀏覽,篩選、整合相關信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一下這片地下森林。
幫助學生明確文中涉及到的相關信息——所處的位置、面貌、形成發展的歷史。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補充。
三、 研讀課文:
1、分析課文的結構。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要表現的中心思想。
① 贊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
② 贊美人類的生命力;
*③表現一種時代精神:作者對“文革”結束后我們國家和人民普遍表現出來的欣欣向榮、蓬勃生命力的贊美。——結合作者經歷介紹、寫作背景介紹。
……
3、 討論文中運用的表達方式,理解散文綜合多種表達方式來抒情寫意的特點:
如:所處的位置——說明;
面貌——描寫(品讀生動形象、具體細致的描寫性語言);
形成發展的歷史——(想像)追溯式地記敘和描寫……
——總結:散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四、 質疑問難:把在預習中發現的、現在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章法。
五、“我的收獲”:你從“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
第12課 人 生
基本構想:
1、 區別“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工場”四種場景的不同性質和各自所代表的一類人的生活,既訓練學生的概括、比較、辨析、提煉的能力,又幫助他們理解作者虛擬這些場景的用意。
2、 從作者描寫場景的語言中,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張珍惜生命、保持樂觀、銳意進取、辛勤勞作。
3、 要求學生聯系社會實際,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續寫第五、六、七……種“場景”,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加深自己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冰心的《談生命》,你們是不是還記得她是怎樣理解生命的呢?(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樹的生長過程。)
對,冰心老人用了兩個貼切而生動的比喻來表達她對生命的感悟。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外國作家談“人生”的文章。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國籍的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勃蘭兌斯,他的文章的題目就叫《人生》(板書課題、作者、國籍)。
二、指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在文中,作者是怎樣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歸納: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遠征廣闊領域、勞作于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