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城市 風行綠墻》教學設計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課前預習:
1、 初讀課文,借助詞典等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字詞的音形義),劃出你認為重要的字詞。
2、 再讀課文,注明段序,試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大意。
3、用圈點批注的方法,標注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試析其作用;同時用紅筆標注疑問(?),留待上課時交流討論。
課堂學習:
一、導入
出示一組綠色植物的“墻”和磚瓦砌成的圍墻圖片,讓學生說說喜歡哪種墻,并說明理由,然后引出課題。(板書:環球城市 風行綠墻)
二、交流預習(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交流預習情況)
1、 重要詞語(音形義),然后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
如:鏤空 瀏覽 雄踞 卓著 過濾 取締 柵欄 頒布
2、理清文章思路:先在組內討論交流,然后集體明確(可找二生板書,然后集體訂正)。
第一部分:(1)從中國圍墻與眾不同說起。
第二部分:(2—13)介紹外國的“綠色圍墻”。
引出外國圍墻
介紹外國圍墻主要是綠墻的優點
具體介紹外國的綠色圍墻
第三部分:(14—15)說明我國也應該以綠墻代替磚墻。
3、 復習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重點復習說明順序、說明方法,接著先在組內交流文中運用
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試析其作用,然后選代表集體討論落實。)
(1)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打比方、列圖表、作詮釋等。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如:
作比較:
從全文來看,中外圍墻的比較,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庫里蒂巴市戰前戰后綠化的比較。通過比較來增強說服力。
舉例子:
作者為了說明環球城市建設綠墻的情況,舉了世界各國的典型例子。在說明巴西綠墻建設的成果時,再舉了巴西利亞被聯合國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庫里蒂巴市被命名為“生態之都為例;在說明澳大利亞的建設成果時,舉了墨爾本和悉尼的例子。這樣例中有例,環環相扣,使說明更具體可感。
列數字: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公共單位的圍墻總長500多萬千米,可繞地球125圈,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兩側墻腳不能利用的死角,共達3350平方千米。
說明公共單位圍墻之長,圍墻的占地面積之大,使人觸目驚心。
庫里蒂巴市人口雖然從戰后的50萬猛增到150萬,人均綠地面積卻從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
說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綠化面積也大幅度增加。
作詮釋:
所謂“綠色圍墻”,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磚、石或鋼筋水泥“砌墻”
介紹了什么是“綠色圍墻”。
4、交流疑問:先組內交流討論,組內解決不了的,提出來集體討論。(略,視情形而定)
三、深入課文,研讀探究
1、中國的圍墻與外國的圍墻到底有什么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完成下表(先獨立思考、完成,然后組內交流,再集體訂正):
中國圍墻 外國圍墻
外觀
材料
建筑方式
功能
根本原因:
2、作者在介紹外國“綠色圍墻”時,列舉了哪些國家?你最欣賞文中介紹的哪些綠墻?為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占地少 省錢料 美市容 減噪音 凈空氣 調溫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