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甄士隱夢幻識通靈》教案
(13)姑蘇:金陵。(14)十里:開口先云勢利,是隱甄、封二姓之事。(15)仁清:又言人情,為士隱火后伏筆。(16)葫蘆:糊涂。(17)甄士隱:真事隱。(18)英蓮:應憐。(19)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慣養嬌生笑你癡”是嘲笑甄士隱對自己的女兒英蓮過分溺愛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終究是一場空;“菱花空對雪澌澌”指的是英蓮被人販子拐走后賣給了不懂得憐憫的呆霸王薛蟠,命運悲慘;“好防佳節元宵后”指的是英蓮在元宵佳節時被人拐走;“便是煙消火滅時”指葫蘆廟失火燒了甄士隱的房屋,甄家整個敗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隱也出家,自然是煙消云散了。(此處補充小說中英蓮的其他相關情節,尤其是關于香菱的判詞,區別《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與續作者高鶚不同的創作理念。)(20)三劫后:佛以世謂“劫”,凡三十年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21)《石上偈》: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傳?這是作者依托神話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詩中借頑石說自己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只好轉而著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寫成小說《紅樓夢》。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22)太虛幻境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此聯是甄士隱夢中遇見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知不覺地隨著僧道到了“太虛幻境”,見到了石牌坊上這副對聯。佛教和道教是來歷不同的兩種宗教。曹雪芹有意讓和尚與道士同行,明顯地帶有調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說的幽默感。況且用了“太虛”“茫茫”“渺渺”字樣,就明明告訴讀者這是憑空虛擬的“假語村言”。但是這種虛擬有它的根據,就是佛道兩教都對社會人生抱著虛無否定的態度,認為世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導致的擾攘紛爭,全是虛幻無意義的,只有清靜無為,靠精神力量去尋求精神的解脫——成仙成佛,才是有意義的。這副對聯就反映了這種崇尚虛無的理論。2. 小說中人物甄士隱及其夢境在小說中的作用。甄士隱在整部《紅樓夢》里,只是個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作者借一個經歷了骨肉分離、家遭火災、下半世坎坷而終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告訴讀者,他是從生活原型出發來寫這部書的。士隱投親受欺,貧病交加,感到人生幻滅,終于斷絕一切牽掛,隨瘋道人去了。這一切對全書情節來說是一個縮影,英蓮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觀園里眾多兒女不幸命運的一種象征性的寫照,甄士隱的人生經歷也是賈寶玉的人生經歷。甄士隱之夢也就是小說由虛幻過渡到現實的一種方式和暗示,由此展開對故事龐雜內容的描寫和敘述。(此處補充小說中關于甄士隱的其他情節,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形象。)3.小說以虛幻的手法作為開頭,并且在整本小說中不時穿插這樣的一種寫作形式,有何深意?因為正是這些內容,形成了與實界相對的虛界,正是這種虛界寓意的豐富無窮,使得小說像一個縱橫錯雜,混繞不清的迷宮,誘引著一個個的愛好者、研究者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這正是此書的魅力之處,也是此書生命的元氣所在。試想,倘沒有這些詩詞歌賦牙牌酒令,一切都已坐實,那紅樓的價值和意義又安在?《紅樓夢》就是這樣,虛虛實實,假假真真。虛界是對實界的預示,具有天命性質;實界是對虛界的敷衍,具有人力性質,紅樓悲劇的產生就是這種人力不敵天命的結果。同時作者迫于現實的壓力不能直書其事也是采用虛幻手法來寫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