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詩兩首
初三語文《送別詩三首》北師大版【本講教育信息】一. 教學內容: 《鄉愁詩兩首》《送別詩三首》 二. 教學目標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岑參céns hēn 相逢féng 怯qiè 歧路qí 曛xūn浥yì 朝雨zhāo 城闕què 宦游huàn 2. 詞語 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路漫漫:路途遙遠迷漫。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龍鐘:淋漓。 相逢:相遇。 傳語:托你捎個口信。 嶺外:五嶺以南的地區,即今廣東、廣西一帶。漢江:即漢水,這里指流經湖北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 怯:畏縮,提心吊膽。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濕。 客舍:旅店。 少府:唐代對縣尉的敬稱。 之任:赴任。 蜀州:在今四川崇慶。 城闕:闕,帝王宮門前的望樓。城闕,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輔:護衛。 三秦:泛指長安附近的秦國發源地。 風煙:指自然景色。 五津:指五個渡口。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宦游人:離鄉在外做官的人。 比鄰:近鄰。 無為:不要。 歧路:岔路,這里指分別之處。 兒女:這里指年輕人。 沾巾:沾濕衣服。 董大:高適的友人?赡苁鞘⑻埔魳芳叶ヌm, 排行第一, 故稱。 黃云:形容風沙遮天蔽日之景。 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3. 作者 岑參(715—769),江陵(今屬湖北)人。有《岑嘉州詩集》。岑參曾兩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庫車),第二次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岑參的想象力豐富,在詩歌創作上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岑參以邊塞詩著稱。 宋之問(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與沈佺期等人在詩歌創作特別是對詩律定型的貢獻,完結了齊、梁以來的新體詩運動。以此而論,他仍堪稱當時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位詩人。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峨蹰w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與李白、杜甫結交。有《高常侍集》。(二)閱讀能力目標 1. 感受詩中抒望鄉思親之情,或訴寂寞孤獨之苦,或嘆物是人非之感的情意。 2. 理解景物的細致描寫與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寫作能力目標 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具體細致地寫景狀物,特別是比喻的巧妙設計。 (四)思想教育 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體會詩中蘊藏的情感。 三. 教師建議 《鄉愁詩兩首》 《逢入京使》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 《渡漢江》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居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 《送別詩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詩歌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 《別董大》前兩句寫嚴酷的冬景。后兩句以勸慰的語氣, 勉勵他不要因為環境艱苦,旅途寂寞而悲愁, 而要看到四海之內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