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詩兩首
四. 課文講解《鄉愁詩兩首》 (一)文章主旨 《逢入京使》詩人立馬而談,互敘寒溫。此詩抒發了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及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渡漢江》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二)文章思路 《逢入京使》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渡漢江》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殘酷的現實。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急切的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三)重點語句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分析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雖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分析 作者貶居嶺外,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四)寫作特點《逢入京使》以本色的語言,質樸的形式,表達了游子深厚的思鄉之情。開頭兩句以“路漫漫”,寫離鄉之遠;以淚濕雙袖,寫思鄉之悲,都極真切深摯。后兩句寫遇到入京人,沒有紙筆,趕緊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更真切地表達了思家的深情。這“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最掛懷的訊息。 《渡漢江》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蠻荒期間苦悶的感情。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
《送別詩三首》 (一)文章主旨 《送元二使安西》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 《別董大》這是高適在漫游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表明了作者與董大友情之真摯, 也反映出詩人質樸、豪爽、開朗、達觀的情懷。(二)文章思路 《送元二使安西》前二句起興。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跡稀少;三言知己難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一句寫長安的形勢,也是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寫要去的地方—蜀州。從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詩人的直接議論。第三、四句寫眼前之情,是說在京、之蜀,離別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為之任蜀地就滿懷愁緒。“與君”、“同是”兩句,寫得懇摯、親切,十分感人。 《別董大》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后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