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文章中還善于作適當的神態描寫,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物性格。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諸子散文中難得的好的文學筆法。如孟子引導齊宣王說出“大欲”時,齊宣王“笑而不言”,這一筆寫出齊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 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孟子》中的另一個成語“王顧 左右而言他”也是這樣,逼真而傳神。
這都是我們在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時要特別注意吸收的地方。
4、孟子“仁政”思想與自己的學養
化解:孟子認為人都有不忍之心,仁義禮智皆由此而來,每個人都應該擴充自己的不忍之心,“茍不充之無以事父母”,擴而充之則“足以保四海”, 而擴充的辦法就是養浩然之氣。認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在這里,孟子特別強調了人的修養與“義”與“道”的密切關系,換句話說,孟子是特別重視人的內在修養的。正是由他的這種內在修養,決定了他的學說的核心內容——“仁政”,這里的關鍵是一個“仁”字。這個“仁”是發展孔子思想而來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同情廣大勞動人民。所以,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凡人都可以為堯舜,每個國君都可以為圣王,所以,他抨擊暴政,宣揚仁政。
另外,也正因為孟子的這一層學養,決定了孟子正言厲色地抨擊“邪說”,極力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5、鄒與楚戰,在文章中是比喻還是類比?
化解:這是課文理解上的一個難點。
比喻,首先必須在不同種類的事物之間存在,其次,必須具有相似點。鄒與楚戰是戰爭,齊與諸侯戰,還是戰爭,事物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存在種類 上的不同,明顯不是比喻。類比,即把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點上義理相通的事物并在一起,使其相互參照,來闡明一種事理,或表現一種情景。類比,因也有兩物相喻的意思,所以有的修辭學家稱之為擴喻。但類比不是比喻。比喻一般使用喻詞,喻體不能脫離本體獨立存在,喻體同本體的關系是依屬關系;類比不使用比喻詞比體可以離開本體單獨存在,兩者的關系為平列關系。典型例子有魯迅《文學和出汗》中的句子:“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與“只要流傳的便是好文學,只要消滅的便是壞文學!边@兩者之間的強盜邏輯上的互通,就是類比。再如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為了說明戰爭中必須有進有退,他連用“吃飯”與“拉屎”、“睡覺”與“起床”兩件事物進行類比,生動地闡明了進與退的一體性,具有很強的啟示力量。
鄒與楚戰不能取勝,與齊以一服八不能取勝,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力量懸殊,取類作比,目的是闡明事理,讓齊宣王從這對類似相通的事物的聯想中,明白霸天下的可怕的危害。
6、孟子的經濟思想在課文中的反映
化解:孟子的經濟思想在課文中的反映,就是“制民之產”。與講求霸道的學說比起來,孟子的“仁政”學說,如果沒有經濟作為基礎,必將缺乏底氣,所以,孟子非常詳盡地解說了自己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民之產”的經濟思想。這一部分內容在閱讀時容易忽視,因為課文較長,老師講到這里也不作過多的強調,這就造成我們對孟子思想理解上的極大的欠缺。在理解孟子的經濟思想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分析一下,為什么孟子的這么優秀的思想卻始終不能被各國君主采用并推廣實行。可以說,這首先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各國互相攻伐,強者稱霸,列國分立開始趨向統一,這種現實由不得君主們去講究理想的治國方法,他們傾心于武力爭霸實在是身不由己,而孟子的那一套學說自然就因其不合時宜而不被采納。所以,孟子的經濟思想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理想的藍圖終究只是理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