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2、《孟子》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
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夠流傳久遠的原因還遠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統攝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傳仁政,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這充分體現了社會的民主和文明的正當的進步趨勢,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愿望,順應了時代潮流,這就使他的學說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容易為多數人接受;而作為統治者,既然能夠“王天下”,那么,這種學說就正好可以用來作為自己統治社會的工具,所以,他們會極力推行孟子的學說。
孟子的哲學人格也與他人不同,他主張人性本善,進而十分強調個人修養,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進退準則。這種思想當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當時的社會精英)總是缺乏進取精神和改革社會的意識,容易被故紙堆埋沒,而封建統治者也正好以此來約束全社會。
最后,長期以來,孟子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從而使他的學說得以更加久遠地流傳。且聽聽他的一些說法:“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3、《孟子》的時代意義
社會的進步,常常需要從古代吸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孟子對于社會出路的探索,應該說在今天還有它的積極成分。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當時政治上諸侯紛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階級“庖有肥肉,廄有肥馬”,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廣大勞動人民對聯“民有饑色,野有餓莩”,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處士橫議”。孟子從儒家的“仁政”思想出發,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又要掃清阻礙推行這種主張的各種“邪說”。首先,孟子這種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 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4、“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