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勢利導,說服齊宣王采納“保民而王”的主張的過程。請根據課文,梳理文章思路,體會《孟子》的論辯特色,填寫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導:引導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內容要點:“無以,則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導方法:抓住宣王想統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術也。”引導方法:舉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不忍之心”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導方法:a、引《詩經》“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說明“推恩”與“保民”的關系。
第四步引導:為宣王進一步說明沒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為”。內容要點:“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引導方法:b、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說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實“不為”。
第五步引導: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為”則“大欲”不能實現。內容要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 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引導方法:c、以“緣木求魚”為喻。
第六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張。內容要點:d、“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引導方法:舉鄒楚之戰說明行霸道必敗(以小敵大,以寡敵眾,以弱敵強是自取其敗);再舉“天下歸心之狀”說明行“王道”必勝。
第七步引導 :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內容要點:e、“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四、相關知識補充
1、孟子與《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