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c、然后從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指出其各屬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b、何以異?c、樹之以桑。d、臣未之聞也。
6、《齊桓晉文之事》節選自《-----------------》。它的主要內容是寫----------勸說------放棄-----------,采納“------------”的主張發政施仁的經過。生動準確地闡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張,鮮明地表現了《孟子》因勢利導,善于---------的寫作特點。
b層級檢測題
1、《孟子》善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結合課文,簡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齊宣王的心理因勢利導,讓他采納自 己“保民而王”的主張的。
答:
2、《孟子》的語言言近旨遠,生動詼諧,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簡單的短語形式總結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成語,流傳至今。請指出下面的語段分別被概括為什么成語。
a、“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概括成語為:-----------------。
b、“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概括成語為:---------------------。
3、閱讀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練習題。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乙]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兇: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戰鼓
c、謹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學校
d、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反復教導
(2)與“直不百步耳”的“直”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b、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c、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d、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與“寡人之於國也”中的“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d、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們就丟下武器跑了。
b、兵器剛接觸,士兵們就丟下盔甲拖著兵器逃跑了。
c、兵器剛接觸,士兵們就丟下武器隨著部隊逃跑了。
d、兵器已經握在手,士兵們就丟下武器跑了。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a、頭發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東西了。
b、頭發花白的人,不必用頭在路上頂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