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雪》教學設計
4、學生背誦、默寫
教學目標五:分析詞的上闋,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時間10分鐘)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么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后三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贊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以動寫靜)
附:以動寫靜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一:抽背、抽問,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復習習慣。(時間5分鐘)
教學過程:
1、抽一位學生背誦詞的上闋。如果學生背不了,全體齊讀課文。要弄清學生不能背誦的原因并給予其能夠接受的處罰, 如限時完成背誦或罰抄2至3遍。
2、抽問:請學生解釋詞語:唯余莽莽 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3、上闋寫景,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教學目標二:誦讀、背誦詞的下闋。(15分鐘),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記憶能力
教學過程:
1、老師范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抽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成吉思汗(hán) 還看今朝(zhāo) 數(shǔ)風流人物
4、根據課文注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江山是這樣的(壯麗),讓無數英雄為此(傾倒)。可惜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的帝王,(略差文學才華);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樣的帝王,(缺少一點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這些都已經過去了,(真正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現在的人們。
5、學生背誦、默寫
教學目標三:分析詞的下闋,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時間10分鐘)
問題展示:
1、作者認為,要成為當今的風流人物,應該具備怎樣的才能?請用四個字來概括。(文武兼備或文武雙全。“文”指的是文學才華,“武”指的是軍事才能。在作者看來,只有即懂軍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時代英雄。
2、“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堅信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一定會成功,文武雙全的共產黨人會建立不朽的功勛。
3、如何理解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評價?秦始皇(前259年—前2XX年),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譽為:“千古一帝”。為了統一思想,他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政策。由于注重武力統治,秦朝從建立到滅亡只有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