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課文解讀】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廣東、湖南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躲避軍閥趙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長沙。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寫下這首詞。
毛澤東的詩詞風格以雄麗著稱,這首詞的特點是氣魄宏大、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全篇前后兩幅畫面,都寫得雄闊壯麗,氣韻飛動;全篇一問一答,在問答之間抒發了革命者戰天斗地、激揚慷慨、包舉宇內的革命壯志與豪情,讀罷讓人心潮起伏,熱血奔涌。
【教學思路】
1、鑒賞詩歌,首先應該理解詩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個意象組合而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的主旨內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能動地反映的產物,是主觀的心意與客觀的物象的有機結合,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與審美客體的審美特征的有機統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品味詩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他的詩歌突現了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淺斟低唱,因此在引導學生鑒賞時應把握住感情的脈絡。
3、引導學生整體感悟,找出顯示思路的關鍵詞,在課堂內達到背誦。
【教學目的】
1、明確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感受毛澤東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鑒賞這首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3、將這首詞與《沁園春·長沙》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領會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
【教學難點】
1、從意象的角度了解詞中關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學的描寫,把握詞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領會“誰主沉浮”及“浪遏飛舟”的含義。
【教學方法】
1、語言品讀法:
誦讀──美讀──成誦。
2、點撥法:
抓住關鍵詞語,點撥理清詞作脈絡。
3、討論法:
如對詞中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對藝術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學用具】
錄音磁帶,多媒體課件等等。
【課時安排】
兩課時。(展示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預習)
〖要點〗
1、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⑴ 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樂的詩。詞的句式特征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詞的別名有:曲子詞、歌曲、樂章、樂府、長短句、詩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詞》、《東坡樂府》、《稼軒長短句》、《淮海居士長短句》、《草堂詩余》等等。
⑵ 、詞牌:“詞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常見的詞牌名:沁園春、水調歌頭、蝶戀花、菩薩蠻、念奴嬌、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滿江紅、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夢令、釵頭鳳、點絳唇、木蘭花、漁家傲、摸魚兒……
⑶ 詞的段數、字數:按段的多少分為單調(只一段,也叫一闋)、雙調(兩段,也叫上下闋,或叫上下片),三疊(三段)、四疊等。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