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⑷ 明確:毛澤東的這首詞是用古典的形式寫成的現(xiàn)代詩歌。
2、指導學生誦讀全詞,疏通詞句,抓住關鍵詞語理清脈絡。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明確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感受毛澤東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鑒賞這首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3、誦讀──美讀──成誦。
〖教學步驟〗
一、由寫秋的詩句導入新課
可用小黑板板書: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3、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4、悲哉,秋之為氣也。
5、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要學生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關于秋的詩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筆下,秋的畫面大都用一些怎樣的意象來描繪,大都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懷?
明確:蕭瑟、凄涼、冷落等等,表達一種:悲涼、寂寥、惆悵等等。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偉大革命導師毛澤東筆下的秋天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二、學生朗讀(可配音樂)
整體感悟毛澤東的詞給人一種怎樣的風格?
明確:氣勢宏大,意境開闊,色彩艷麗等等。
三、聽朗讀錄音,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也就是抑揚頓挫,整體感悟,思考回答
這首詞上下闋各側(cè)重寫了什么?
明確(板書):
上闋寫景──即湘江秋景,下闋敘事──追憶往事。
四、引導學生賞析上闋
思考:我們知道,在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總是悲涼的、傷感的,毛澤東在當時的背景下,途經(jīng)長沙,在寒冷的深秋季節(jié),獨立在橘子洲頭,面臨滾滾北去的湘江流水,不僅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詩人筆下的湘江秋景圖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我們一起來賞析。
1、學生思考討論:“看”字領起了哪幾句?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點是什么?用詞中的語言回答,把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找出來,互相討論一下,說說好在哪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可做總結(jié) 。)
明確:“看”字領起了七句。描寫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鷹、魚。作者從多個方面寫景的手法叫“賦”:即鋪陳排比的手法。它們的特點分別是:山──紅,林──染,江──碧,舸──爭,鷹──擊,魚──翔。用得好的詞語有:“遍”點出“紅”的范圍之廣,“透”極寫江水澄碧清澈見底,“爭”字把湘江上千帆競發(fā)的壯觀場面寫了出來,“擊”寫出了鷹在天空展翅高飛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飛”就只寫出了動作而不能突出其奮發(fā)有為的特征,“翔”本義是指鳥盤旋地飛,這里用來形容魚在水中自由自在輕松自如的神態(tài),也寫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沒有這種效果。
2、作者寫景的視野很開闊,同學們看一下作者寫景的角度是怎樣的?作者用了怎樣的詩句來概括了景物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概括景物特點。
明確(見板書):
“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點。
它們總的特點是:絢麗多彩,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