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教案
《品質》寫于19xx年。當時的英國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追求享樂時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標準就是金錢和利益。現代社會機器大生產幾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業生產,大公司行業壟斷“大魚吃小魚”的情況愈演愈烈。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形下,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實際的廣告招攬顧客,而為了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質量卻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對被擠壓到社會邊緣的傳統的手工業無限懷戀,因為這些小本經營都實實在在、童叟無欺、質樸而踏實。 課堂教學步驟 1.導入:同學們,之前通過預習和交流,我們簡單了解了193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約翰 高爾斯華綏,我們還大致地了解了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長篇小說《有產者》。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位大作家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品質》。 2.整體感知 小說這種文體,同學們應該相當熟悉,一般的小說不外乎就是描寫典型環境,敘述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借此來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題。這篇小說也講述了一個故事,關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請一個同學將這個簡單的故事用兩三句話來概述一下。 明確:格斯拉是個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卻越來越清淡,可憐的老頭兒后來就餓死了。 3.文本品析 (1)這又是一個悲劇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這個故事的結尾部分,通過兩個人物的對話告訴讀者的。我請兩個同學分角色來演繹一下一番對話,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是什么深層次的原因導致了格斯拉的死?對于格斯拉的死,當時的人們又是怎么樣看待的? 簡述:格斯拉的餓死是由于他不會經營,沒有了顧客,他把所有的錢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從不讓自己有吃飯的時間。當時的人們覺得格斯拉是個“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2) 格斯拉先生的確是奇怪的,除了這個年輕人講的,在小說前面的敘述中,我們也能充分領略到這個鞋匠的“怪”,他的與眾不同的地方。請找出文章里寫出格斯拉的 “怪”的一些細節,并說說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試著根據你的理解用更具體一些的詞語來概括他與眾不同的特征。 第5小節:他本人有點兒像皮革制成的人:臉龐黃皺皺的,頭發和胡子是微紅和鬈曲的,雙頰和嘴角間斜掛著一些整齊的皺紋,話音很單調,喉音很重;因為皮革是一種死板板的物品,本來就有點僵硬和遲鈍。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藍灰眼睛含蓄著樸實嚴肅的風度,好像在迷戀著理想。 格斯拉先生長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點僵硬和遲鈍,但眼睛里卻閃著“迷戀理想”的光芒。 ( 僵硬遲鈍 樸實嚴肅 迷戀理想 ) 8-11小節:他的店堂里從來沒有人的,來了顧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從二樓下來,“像剛從靴子夢中驚醒過來”。對他賣出的靴子,他總是以“又批評又愛撫的眼光注視著,好像在回想他創造這雙靴子時所付出的熱情,好像在責備我竟這樣穿壞了他的杰作”,他對皮革的關注,對靴子的熱情遠遠超過他對顧客的關心。“他把我的腳放在一張紙上,用鉛筆在外沿上搔上兩三次,跟著用他敏感的手指來回地摸我的腳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點。”( 對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熱情和心血,認真細致,一絲不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