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教學設計
⑶演說詞面對觀眾,有現場的交流和提示等。
五、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本文可分幾部分?讓學生讀課文后討論回答,這有一定的難度。
可分為三部分:(也可分四部分,把他的人格魅力單獨分為一部分)
1、(1)對伏爾泰作出的世紀性貢獻進行了總體性的評價。
2、(2~12)帶領人們回顧歷史,高度贊揚伏爾泰為被壓迫的人類而孤軍奮戰的精神。不僅在于他的著作和思想,還包括他積極投身于現實的、為一個個受迫害者辯護的具體斗爭。還專門禮贊了伏爾泰非凡的人格──“睿智的微笑”
3、(13~14)回到現實19世紀,高度贊揚伏爾泰的思想和精神,呼吁人們向他討教,并表達自己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心。
六、細讀本文,要求體會作者的感情,文句的深刻含義和語言運用的妙處
1、細讀第一部分,思考:
⑴作者怎么評價伏爾泰的逝世?
“一顆巨星隕落了。但它是永生的”,高度評價了伏爾泰在人類歷史上的非凡地位。
⑵“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這句話蘊涵著哪些豐富的意義?
首先,“一個世紀”指他所處的那個風云激蕩的法國18世紀,這是“登峰造極的君主政體和曙光初現的革命年代”,“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余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搖籃”“靈柩”“深淵”“曙光”這些詞語極其生動地概括了法國18世紀的歷史特點。
其次,見證了這個偉大時代的伏爾泰,他所行使的職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類”。正是這一點,使他成為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師。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伏爾泰生活的時代及其世紀性的貢獻。
⑶“詛咒”和“祝福”如何在雨果的身上被看似矛盾地體現?
“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
越是偉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毀譽。“過去”象征著黑暗與邪惡,“未來”意味著正義與光明。伏爾泰所受的極端毀譽,正反襯出他與黑暗的勢不兩立,他對世人的啟蒙碩勛(“啟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帶來光明)。
小結:雨果對伏爾泰的精彩評價,激起了聽眾的共鳴,贏得贊同的掌聲。
2、細讀第二部分,思考:
⑴伏爾泰是一個勇猛的“斗士”,他讓我們想起舊中國也有這樣一位勇士──那就是“魯迅”,說說他們的共同點:
①用筆作武器。
②孤身奮戰,都遇到無數的困難、挫折。
③不僅有思想上的教化,還有行為上的具體幫助。
教師小結:從思想上引導人類走向光明和平,這正是偉人先知的最大貢獻。不同的是,他們生活的世紀不同,斗爭的性質、對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些不同,獲得的效果最終也不一樣。
⑵本段演說詞哪些體現了口語化的特點?
“各位先生”“我再說一遍”面對觀眾,提醒注意。
①用短句、問句和排比句增加口語色彩。如“人民是什么?是無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寬容。司法是什么?是不公正。”“這是一場戰爭,是思想反對物質的戰爭,理智反對偏見的戰爭,正義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被壓迫反對壓迫者的戰爭,是仁慈的戰爭,溫柔的戰爭。”等等。
②注意和現場交流。如提示聽眾:“各位先生,”“我再說一遍”,這些提示,目中有聽眾,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