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3
第十八課、孟子二章
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解積累哲理、抒情名句。
3、盡可能積累和理解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力求理解背誦。
2、積累理解“道、環、委、發、舉、生、死、人和”等文言實詞、短句的含義。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說明的哲理。了解和學習作者曠達的胸襟和“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義為先”這句俗語嗎?‘孔’即孔丘,‘孟’即孟軻;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與鑒賞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孟子寫的政論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完成對“道、環、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實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積累;
3、同桌互相進行觀摩探討學習。
⑴、熟讀并且背誦課文,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⑵、討論并歸納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共同完成老師板書提出的問題。
四、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1、由學生把自己積累的重要詞語(必須是含重點詞語的句子)抄寫到筆記上,同時,簡要的進行音、義解說(同學們自覺增刪,并繼續補充)
2、教師小結,學生齊讀全文。解讀課文名句,力求熟讀并且背誦課文。
第十九課、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語2.準確、明白的翻譯文句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二、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所”動詞,相當于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