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通用16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
《詩兩首》
教師寄語: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 艾青
“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學習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 ,浙江金華人。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 ,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作品有 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 等。
2.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 。湖南衡陽人。現居 。主要作品有
《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表達某種觀點,《我愛這土地》抒發了 ;《鄉愁》詠嘆了 。
2.《我愛這土地》升華主題的句子是哪幾句?
3.有人說,《鄉愁》兩次寫到對母親的思念,顯得有些重復,使全詩不簡潔,所以第三節可以刪去,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三、合作釋疑
1.《我愛這土地》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我愛這土地》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 《我愛這土地》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5.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四、課內精讀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全詩有四小節,每小節分別寫什么內容?
2.詩中運用了哪些形象?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 下列對詩歌含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 這首詩是一首政治詩,強烈要求兩岸統一。
b. 詩中表達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識形態,表達的是人類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詩中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有意象,不是幾種純然的客觀事物。
d. 全詩只有四節,卻跨越了無數的歲月,籠罩了現實世界的氛圍。
4.下面對《鄉愁》一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祖國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祖國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故鄉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故鄉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
5.摘錄詩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說說詩歌是怎樣層層深入地抒發愛國之情的?
6.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采用了哪些具體意象,將它變為具體可感的?
7.詩歌中所選取的一組意象間是并列還是遞進關系?請簡要說明。
五、拓展延伸
閱讀舒蘭(中國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圓 你滿
人也圃 鄉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你”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 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達標測試:
1、請指出書寫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撕啞 喉嚨 洶涌 b.溫柔 腐爛 深冗 c.郵票 墳墓 海陜 d. 激怒 悲憤 黎明
2、請用“\”和“?”劃分、標注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和重音。
①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②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④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3、《我愛這土地》一詩中,詩人寫到“假如我是一只鳥”,“鳥”的形象與作者要歌頌的“土地”有什么聯系?
4.有人說,《鄉愁》兩次寫到對母親的思念,顯得有些重復,使全詩不簡潔,所以第三節可以刪去,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5.閱讀《中國的土地》回答問題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比較這首詩與《我愛這土地》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詩兩首》學案答案
一、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填空
1. 蔣海澄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 。 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
2. 詩評家。 中國臺灣。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
二、理解探究
1.詩人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深沉的熱愛;游子對故鄉無窮的眷戀。
2.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不可以刪去,因為兩次寫到對母親的思念。是為了突出作者對大陸的依戀就如同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而母親的逝去是無法挽回的,就如海峽的隔閡他個人難以改變。
三、合作釋疑
1. 明確: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之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明確: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明確: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明確: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5.明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四、課內精讀
1.童年時代的母子分離 青年時期的夫妻分離
中年時期的母子生死之別 現在游子與大陸的隔離
2.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形象都是“我”的“鄉愁”的物化,是離別的見證。
3.a
4.a(“小”愛應熔鑄在“大”愛之中,且“故鄉”一詞內涵太窄)
5.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呵”“ 而現在”等。前面三節,抒寫的是詩人在大陸的經歷,層層鋪墊,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詩人集中抒發了他身在寶島思念大陸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6.詩人從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抽象的情緒“鄉愁”的客觀對應物,從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
7.這些意象,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層層推進。郵票、船票、墳墓等三個意象,不過是鋪墊,末節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深情,比起前面三節的鄉關之思、情親之情,具有一種崇高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
五、拓展延伸
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達標測試:
1、 d.
2、
①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②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④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3、
詩人在借一只飽受磨難的“鳥”的形象表現自己的憂患意識,和他對多災我難的祖國的博大深沉的愛。
4.
不可以刪去,因為兩次寫到對母親的思念。是為了突出作者對大陸的依戀就如同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而母親的逝去是無法挽回的,就如海峽的隔閡他個人難以改變。
5.
內容上:相同點都是寫的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后的新時代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贊揚等情感。《中國的土地》中更側重于對祖國和人民的贊美。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雜桑皇游雜芍饕宓拇勻恕n嗽獾攪松郴收畝啻未蚧鰨栽渙醬瘟鞣牛蒼硐萼蜞簦賈詹揮匭攀刈攀斜澩锏納鈐潁詞垢凍鏨蒼偎幌ⅰk淙槐簧郴收蹌鄙焙α耍木袢從澇豆奈枳湃嗣恰k氖哂瀉芨咭帳醭刪禿臀捫緣囊帳貅攘α6礪匏怪奈難ю礪叟蘭冶鵒炙夠庋抻障=鸕氖骸八硐值囊艫骱陀镅緣牧α康攪肆釗司斕牡夭劍核窈2ǖ泥┼┮謊岷汀⒂琶潰袼芍謊己瘢襠戀繅謊拭鰨袼б謊該鰲⒔嗑玻翊禾煲謊曳跡裼率渴種械慕;饕?nbsp;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四、合作探究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和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未選擇的路》中“路”的象征意義。
2、熟讀成誦,背誦中要賦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誦。
【重難點】
1、重點:
因文悟情,如何面對困境以及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2、難點:
《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意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1、熟讀、有感情地朗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感受,老師最后總結點撥。
2、讓學生積累精彩的語句,充實語言倉庫。
【計劃課時】
兩課時。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師: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生自由抒發。
師要親切地傾聽生的抱怨。
二、誦讀
1、師范讀,讀出節奏來。
2、生練讀。
3、生有感情讀。
4、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
5、生齊讀。
三、賞析
1、語言:通俗易懂,“勸說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讀)
2、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么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3、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師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四、小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當堂背誦)
五、作業
仿寫詩《假如……》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生讀自寫的詩《假如……》
師多肯定。
二、誦讀
三、賞析
1、哲理詩,“象征手法”。
2、討論“路”以及象征。
3、“未選擇”的理解。
4、蘊含的人生哲理:
引導──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與困惑,那我們該怎么辦?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創新和進取。
5、詩句提醒:
久久佇立”“荒草萋萋,……顯得更誘刃,更美麗。
四、小結
弗羅斯特,“象征”。
五、課外拓展
1、聽配樂詩朗誦《致凱恩》、《海濤》。
2、抄寫汪國真的《生活》(生活、遺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5
五家渠一中 李專長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6
《詩兩首》教學設計
譚格莊初級中學 左新蕾
[教學思路]
本文的兩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對母親的深愛。《紙船》是獻給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詩人以紙船為題,賦予紙船以特別的含義,寄托了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思念。《金色花》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象,讓學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母愛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們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愛,你怎樣向母親表達你的愛意呢?
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母愛一直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頌揚過母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兩首詩:中國女作家冰心的《紙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標
1、把握詩文基調,表情朗讀詩文,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背誦詩歌,豐富語言積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知識積累
以下知識主要讓學生在預習中作好積累筆記,課堂上教師以檢閱的方式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
1、字詞積累
大家預習了嗎?看看這些字詞你解決了沒有?
字:嗅 摩 衍 匿 禱
詞:匿笑 禱告
讀一讀,講一講。
2、作家作品知識積累:
關于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關于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兒童文學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
四、《紙船》教學
整體感知
1、《紙船》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默讀這首詩,體會一下這首詩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調來讀?
(學生體會:哀愁、深情)
2、離家遠了,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女詩人冰心把這種思念親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紙船詮釋到了極致。誰來試一下,把這種哀愁的語氣讀出來?
(師指導學生朗讀,尤其強調停頓和語調,可以讓學生在課本上標明停頓之處)
3、學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喜歡這首散文詩嗎?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137——140頁對《繁星》、《春水》的指導閱讀,教學生懂得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可以有多種觀點的,學習獨立鑒賞、評價作品。)
合作探究
學生品讀這首詩,通過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討,師生交流對話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詩人疊紙船時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引導學生體會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的心情)
2、你覺得紙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嗎?為什么作者要借紙船來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親的身邊,紙船當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還要不停地疊是要以此寄托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覺得這首詩中哪幾句寫得最好?為什么?
(引導學生找到“詩眼”所在,體會詩人的精妙構思)
師生在交流探討中理解詩人的感情,學習對詩歌的品味鑒賞。
生活鏈接
母親的愛滋潤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子女對母親的愛又何嘗不是動人心弦?以小組為單位,以“母子或母女之愛”為主題,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詩言,在讀書筆記上辦一個專題材料庫,看看哪個小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豐富。
《金色花》教學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教師的范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方法處理不同)。
重點體會: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讀出媽媽的驚喜、嗔怪)
“我不告訴你,媽媽。”(讀出孩子的撒嬌、調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讀出媽媽的著急、關愛)
3、學生讀過之后,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覺得這首散文詩寫得怎樣?(學生只要能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學習
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沐浴著母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請同學們品讀這首散文詩,思考以下問題:
1、我為什么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3、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研讀課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理解作者。可以簡介泰戈爾的作品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愛的內涵——最高尚、最純潔的神圣之愛。
交流探究
師生研讀課文,共同探究以下問題: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媽媽臉上的表情嗎?
2、孩子為媽媽做了那么多好事,媽媽為什么反而責怪孩子?
3、母愛就在我們身邊。泰戈爾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學習了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實際談感受。師生交流互動,在探究中發展提高。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中肯評價和熱情鼓勵。
創造性學習
請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調,以“媽媽,我想說愛你”為題,學寫一首散文詩。
作業
1、背誦兩首詩,準備背誦比賽。
2、課后閱讀《飛鳥集》、《繁星》、《春水》。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7
鹽城市第一中學 劉勇華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一)整體感知 1、《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作于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1938年,詩人艾青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堅定地匯入人民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時代的鼓手、吹號者。全詩共六節。第一節用一只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并運用一系列意象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詩人借助鳥兒死后羽毛腐爛在土地里,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獻身之意。第二節一問一答,詩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捧出了他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2、《鄉愁》是一首抒情詩,表現了大陸和中國臺灣分割的不幸歷史,抒了了中華兒女思鄉懷土、盼望祖國統一的熾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順承的,對應著人生的四個階段。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從而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這首詩還曾被音樂家譜曲,在海峽兩岸廣為傳唱。(二)學法引導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把握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并在朗讀中體會詩歌蘊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學習時要著重理解兩節詩之間的聯系,以及“鳥”的形象對表現主題所起的作用。2、《鄉愁》這首詩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概括出詩中提到的人生的四個階段及每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著重理解詩人的鄉愁是怎樣升華為家國之思的。課外閱讀余光中其他的詩,如《鄉愁四韻》等,體會這些詩歌中的思鄉情緒。(三)審美鑒賞1、情濃意深的形象美《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寫于抗日救亡最艱難的歲月。詩中抒發了詩人對于祖國最為深沉的愛,但他沒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運用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形象。讓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鳥,由鳥兒生前的歌唱,寫到它死后的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體說來,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征。這樣,通過具體、真切的形象,抒發了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 2、鮮明強烈的音韻美。《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但全詩四節,節與節之間,對稱、和諧、均衡,呈現整飭美。根據抒情需要,詩人用了復沓手法。全詩各節都采用“鄉愁是——”與“我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句式。復沓手法的運用,既突出地抒寫了鄉愁,又分清了詩的層次脈絡,從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強了節奏感。各節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復、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的旋律,增強了詩的音韻美。(四)重點難點突破1、 請用“\”和“·”劃分、標注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和重音。(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析]朗讀詩歌要注意語氣和語調,注意停頓和重音。一般地說,標點是停頓的書面標志,但有時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作適當的停頓。總的原則是,不能將完整的語義分開。朗讀時的重音,多指邏輯重音,即根據表達感情的實際需要,重讀部分關鍵詞語。[參考答案] (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2、 “意象”,意為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閱讀《我愛這土地》,概括出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析]詩歌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要用形象思維,即使是有議論,一般也依賴具體的形象。所以閱讀詩歌時要特別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參考答案]詩中出現的形象有“鳥”“土地”“河流”“風”“黎明”。“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土地”“河流”“風”“黎明”這四個形象,聯系它們前面長長的修飾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洶涌著”的“悲憤的”、“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以及“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等,可以想見,它們象征了祖國、人民、民族的苦難與災害,他們不屈的斗爭和對未來的美好的希望與堅定的信心。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3、《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如果刪去,對詩歌主題的表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析]此題意在引導讀者理解這首詩歌上結構上的獨具匠心,進而加深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 《我愛這土地》的兩節詩,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這一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那么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這兩句詩,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它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4、“鄉愁”原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鄉愁》里,是怎樣將它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的?[析]這道題的訓練目的有二:一是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總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這一特點的認識;二是,幫助讀者學會怎樣將詩歌要表達的抽象情理具象化。[參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從而將抽象的情感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二、自學階梯評估達標訓練1、 填空(1)《我愛這土地》的作者是我國現、當代著名詩人 ,原名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 。最能點明主旨的詩句是“ , 。”(2)《鄉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國 (省名)詩人。這首詩最終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為 。2、請用“\”和“·”劃分、標注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和重音(1)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2)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3、《我愛這土地》一詩中,詩人寫到“假如我是一只鳥”,“鳥”的形象與作者要歌頌的“土地”有什么聯系? 4、《鄉愁》這首詩寫了哪幾種形象?這些形象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樣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的? 能力提高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完成習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鄉愁》以時間短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貫穿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大陸的綿綿思念。b.《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明朗、集中而又強烈,表達的情感豐富、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c.詩的前三節側重于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結尾則把個人的悲觀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詩人所代表的萬千海外游子的綿綿鄉關之思。d.詩共有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基本均衡而對稱,句與句之間則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詩中運用了比喻、想像、夸張、反復、疊詞等多種藝術手法,使詩歌具有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韻律。2、摘錄詩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說說詩歌是怎樣層層深入,抒發愛國之情的? 3、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采用了哪些具體意象,將它變為具體可感的? 4、詩歌中所選取的一組意象間是并列還是遞進關系?請簡要說明。 開放探究閱讀《螢火蟲》,回答問題。螢火蟲 小小流螢,在樹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多么快樂地展開你的翅膀! 你在歡樂中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陽,你不是月亮。 難道你的樂趣就少了幾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點亮了你自己的燈;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對誰也不負債蒙恩; 你僅僅服從了, 你內在的力量。 你沖破了黑暗的束縛,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為宇宙間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親人。 1.找出與“小小流螢”相呼應的語句,并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為什么反復說螢火蟲是快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樣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不是太陽,你不是月亮,難道你的樂趣就少了幾分?”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這對你有什么啟示沒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你展開想象,用散文的語言描寫“夏夜的螢火蟲”。 三、資料下載1、《我愛這土地》的意象藝術意象是詩詞形象構成的基本元素,是詩人的內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統一,是詩人通過想象將“意”與“象”相融合所創造的可感可觸的景象。《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抗戰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帶上了那個時代悲壯的氛圍。因此,在他詩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帶有這種悲壯的色彩。讀完全詩,從“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中,我們不難品味出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 這里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象”。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詩人挾著這份感情,用憂郁的目光掃視周圍時,寂寞、貧困的曠野的載體——土地便進入詩人的腦海。作者通過吟唱土地這一個“象”,詛咒摧殘土地的人,幻想著土地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詩中,作者的歌喉雖然沙啞但卻寬厚,雖然悲哀但卻博大,顯示出一種雄渾的生命感;雖古樸但卻蒼勁有力,因為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正是由于有了對土地的這種熱愛和眷戀,詩人筆下的另外三個意象便順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遠洶涌著”和“悲憤”兩個形容詞,“風”前面加上“無止息地吹刮著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就把“河流”“風”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象”,就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奮力抗爭的革命斗爭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云涌的斗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但是作者意猶未盡,“——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表達了作者對土地執著的愛。最后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再回歸到土地這個意象上來,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可見,在詩歌中運用意象,能夠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可感,能夠引發我們對意外之象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體察出作者在詩中所反映出來的意。 (王繼波)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余光中簡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中國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中國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很多讀者知道余光中這個名字,便是因為這首著名的《鄉愁》,因此很多時候余光中被稱作“鄉愁詩人”。其實,余光中除了創作《鄉愁》之作外,其他主題的創作也相當可觀,而且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是“左手為詩,右手為文”。附參考答案:第一單元 1 詩兩首自學階梯評估達標訓練 1、(1)艾青 蔣海澄 憂郁、悲憤(類似的答案也正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余光中 中國臺灣 家國之思 2、(1)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2)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3、從詩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可以看出詩人是借一只飽受磨難的“鳥”的形象表現自己的憂患意識,對多災多難的祖國的博大深沉的愛。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詩人不由得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4、形象有“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小小的郵票”,它象征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一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征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征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一種只能埋于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里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么遙遠。 “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征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能力提高1、d 2、詩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等。前面三節,抒寫的是詩人在大陸的經歷,層層鋪墊,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詩人集中抒發了身在孤島思念大陸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詩人從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抽象的情緒“鄉愁”的客觀對應物,從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4、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并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層層推進。郵票、船票、墳墓等三個意象,不過是鋪墊,末節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深情,比起前面三節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具有一種崇高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開放探究1.語句:“你微小” 作者反復寫其形體小,意在反襯其內在的不渺小。2.因為螢火蟲完成了自己的生存,點亮了燈,發出了光芒,服從內在的力量。3.微小的是外形,但內在卻放出光芒與一切光芒并存于世,沖破黑暗,足見其不渺小。4.只要言之有理即行,扣住文中主旨。5.略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8
教師:同學們,2002年世界杯小組賽分組結果已經知道了。我們中國隊和巴西隊分在了一組,你們說,假如中國戰勝了巴西會怎樣?
(學生議論紛紛)
男生甲:我會很高興。
男生乙:會很長中國人的志氣。
……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有趣。剛才是老師用“假如”造句,接下來你們能不能用“假如”造幾個句子?
(學生很快就造了幾個句子)
教師:從同學們造的句子中,我看出了“假如”這個詞的意思。它是表達人們內心一種愿望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印度文豪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金色花》,詩歌開頭的第一句就是“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
(教師配樂朗讀詩歌)
教師:聽完了老師的朗誦,你知道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了嗎?詩歌因為韻律的關系,音節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動聽。下面老師播放音樂,同學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在座位上大聲地朗讀,一起來體會詩歌的音律節奏美,了解它描寫的內容。
(學生各自大聲的朗讀課文)
教師:讀完了這首詩,大家知道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了嗎?
學生:他要變成金色花讓媽媽聞花香。
教師:除此之外還要怎樣?
學生:和媽媽開玩笑。把影子投在媽媽讀的書上。
教師:假如你就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像得到媽媽當時臉上的表情嗎?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互相討論這個問題。
(學生互相討論)
學生甲:一定很高興。
學生乙:會很緊張,因為小孩子不見了。
學生丙:小孩子和媽媽開玩笑,媽媽感到很滿足、很幸福。在找不到他時,也有點著急。
教師:你能感覺得到詩中母子感情是怎樣的嗎?
學生:“他們感情很深,相處融洽,孩子很愛他媽媽,因為他和媽媽捉迷藏;而媽媽也很疼孩子,孩子不見了她很著急。
教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兒童與媽媽捉迷藏的過程,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從童真、童趣的角度反映了天倫之樂。兒童的這種發自天性的行為給媽媽帶來了歡樂。
教師:好了,我們學習了這首詩歌,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同學們先自已練讀。
(學生各自練讀。教師從舉手的學生中挑選兩名朗讀,評點,提醒學生注意模仿詩中人物的語氣、讀出詩歌的感情,并且課后背誦。)
教師:《金色花》這首詩是通過“金色花”的形象來抒發對母愛的贊美的。接下來我們將學習我國著名詩人冰心的《紙船》,看看這首詩又是通過什么形象來抒發感情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紙船》)
教師:你看得出來這首詩是抒發什么情感的嗎?
學生:作者離開了母親,非常想念她。
教師:作者是通過什么形象來抒發這種感情的?
學生:紙船。
教師:你認為在《紙船》中,那些句子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學生:“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教師:“愛”是什么意思?“悲哀”又是什么意思?紙船為什么會含著淚疊?
學生:愛是對母親的思念,悲哀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媽媽,也因為想媽媽所以才含著淚疊紙船。
(教師小結,點出《紙船》的情感內涵)
教師:母愛是如此的無私和偉大,以至于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反復進行歌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名人是怎樣談論這種偉大的情感的。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這兩首詩都贊美了偉大的母愛,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能忘了父愛,我提議大家回家后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以表達你對他們的感情和熱愛!下課!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9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0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字詞,能讀會寫“嗅、疊、匿笑、花瓣、沐浴、禱告、妄棄、驚訝、倘若、無端、至愛”等詞語。
2.了解兩首詩歌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熟讀背誦兩首詩。
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鑒兩首詩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德育目標
兩首詩展示、歌頌母愛。學習它,激發我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把獨特的歌喉獻給我們至愛的母親。
●教學重點
1.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托物言情的寫法。
2.熟讀背誦兩首詩。
●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紙船》中“疊紙船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借朗讀傳情,活現作品情感。朗讀形式多樣,個體大聲朗讀,學生示范朗讀、教師示范朗讀、聽讀磁帶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兩幅掛圖(泰戈爾、冰心像)、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兩首詩歌,整體把握詩意;重點研讀《金色花》;指導學生自讀《紙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出示掛圖(泰戈爾、冰心畫像)。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他的創作有五十多本詩和散文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戲劇。他著名的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小說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爾用孟加拉文寫作,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泰戈爾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惟獨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藝術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爾來華》)。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的兩首精巧的詩歌,一首是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紙船》。
二、學生朗讀兩首詩,教師給予必要的朗讀指導
1.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暢。
多媒體顯示:
(1)下列詩句加粗字字形正確的是(錯的訂正在橫線上)( )
a.你會溴到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從不肯忘棄了一張紙 d.有的被海浪打濕,粘在船頭上
(2)解釋下列詞語并造句。
a.匿笑 b.無端 c.至愛 d.沐浴
教師任選幾個學生回答,明確:(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無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至愛:最愛。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潤澤,比喻沉浸在某種環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學生美讀課文,讀出語調、語速、重音、節拍,讀出情感。
教師作朗讀技巧提示(多媒體顯示):
朗讀詩歌,須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金色花》輕松活潑,應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紙船》詩行較長,語調宜慢,應讀得深情、憂傷,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2)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敘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紙船》就要稍慢一些。
在同一首詩歌當中,語速并非一成不變。詩歌情感有發展,語速隨之有變化。如《金色花》中媽媽責怪的語句“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語速宜稍快一些。
(3)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詩歌誦讀,有輕有重,有音長音短,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出來,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要根據詩歌內容、意境來判斷。
(4)根據語境的關系,確定詩句的停頓。詩歌誦讀,需要正確處理好停頓。節奏自然鮮明,詩歌才富有韻律美。“一般說來,頓號后的停頓最短,逗號后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后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的停頓再長一些。”對于標點符號處的停頓,我們容易判斷,那么無標點符號的地方,又如何停頓呢?我們要明白的是,詩歌有其特定的節拍,現代詩一般是兩個音節一拍或三個音節一拍,如“我/從來/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有時也需根據詩歌內容和語意關系來斷定。
現代詩歌誦讀,不同于一般的課文朗讀,它具有很濃的表演性,需要讀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將情感投入其中,反復吟詠,方能漸入佳境,最終達到“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師范讀,學生放聲朗讀。
4.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三、師生共同研讀《金色花》
1.學生齊讀《金色花》,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談讀詩的整體感受,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1)把學生分為六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談讀詩的整體感受。
(2)各組選代表全班交流,概說詩意。
明確:全詩展現了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我”天真稚氣,卻藏著自己的秘密,不讓母親知道,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
3.教師選一個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讀詩歌,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幽意。
4.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體味詩情。
投影顯示:
(1)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2)“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么?
(3)媽媽為什么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1)“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2)媽媽為全家付出了很多,奉獻是無私的。我在一天時間里,與媽媽嬉戲,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讓媽媽沐浴在花香中;在媽媽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替媽媽遮陽。這都是為了回報關愛,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3)詩歌第二節,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驚慌緊張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孩子,自然又驚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愛。
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天真稚氣,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感情。
5.悟讀詩歌,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提問:詩人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結合注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明確: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詩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是在贊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金色花是詩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讀全詩,學習借鑒本詩的手法。
這首詩詩人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表達純真的母子之愛,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情是本文的獨特手法。請同學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表現對父母的愛。
(如時間不允許,課后完成也可)
四、指導學生自讀《紙船》
1.教師分發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人手一份。資料內容如下:
(1)關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于福建閩侯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廣泛接觸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漢譯外國文學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學文科畢業后赴美留學,192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后回國。冰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參加由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冰心的著作豐富,小說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詩集有《繁星》《春水》等。創作最顯功力的是“冰心體”散文,它們以細膩溫柔而又微帶憂愁的情調,輕倩靈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筆調寫童心、母愛和自然,語言清新雋麗,耐人尋味。既有白話口語的樸素流暢,又兼備文言特有的簡潔凝練。
(2)關于冰心《紙船——寄母親》的創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紙船——寄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
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于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占了她這一時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學生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讀思路,指導學生自讀《紙船——寄母親》。
按照知詩——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的學習步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討,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也可提出以下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1)詩人為什么要用紙折疊成小船拋進大海里?
(2)詩人疊紙船時,情態、心境、感情怎樣?
(3)詩人疊好的紙船有的被風卷進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濕了,沾在船頭上,可她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疊著?
(4)全詩的點睛之筆是哪一句?此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紙船做題有什么好處?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酌情給予指導。一定要注意適度適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確:(1)詩人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一顆永愛母親的心飄到母親的懷抱中。
(2)情態:含著淚;心境:不灰心;感情:愛與悲哀。
(3)因為詩人心中存著永遠的希望。
(4)本詩寫“紙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紙船”只是一個情感的寄托物,本詩的主旨在于抒發游子對慈母的深切眷戀之情。因此點睛之筆是:“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淚”和“悲哀”是由于深愛母親卻又不得不與母親離別,遠隔千里不能與母親朝夕相處,對母親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難受而痛苦的。這句詩直接抒發了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的。
(5)這首詩抒發了熱愛母親、思念母親的情感。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中介物——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可感,且富有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游子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4.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創設情境,誘導學生想像,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決定再次修改《紙船》,她老人家邀請同學們參加這次詩歌評改會,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準備說些什么呢?
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聚焦于“從舟上拋下在海里”一句,“拋”能否替換為“放”?“舟”能否更寫實些,換成“大輪船”?有的認為“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一句中,“愛”和“悲哀”過于直露,應換成形象的詞語,等等。
教師以鼓勵為主,不必動輒評判。重在參與,重在自主。
五、課堂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著重從描繪孩子動作、心理的角度來表現母子親情的散文詩,全詩想像豐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為美好可感的具體形象,給我們留下了鮮活而深刻的印象。《紙船》是來自遠離家園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兩詩主題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燦爛的金色花,輕盈的紙船承載著濃濃的親情。同學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該選擇什么來寄托樸實純真的母愛呢?
學生齊背《金色花》《紙船》。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依據提示默寫《金色花》中的部分詩行,并嘗試著仿寫一節。
當你沐浴后,
當你吃過午飯,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答案:略
七、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關于組織“詩歌朗誦會”的設想
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搜集整理2~3首吟誦表現母愛的詩篇(以現代詩為主),每組選舉代表參加朗誦比賽。
2.寫作活動設計
(1)沐浴在濃濃的母愛中,我們幸福而陶醉。請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寫一段話或一首詩均可。
(2)你有過遠離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經歷嗎?當你想念母親時,你想用什么來承載你的“愛與悲哀”?
(3)在小時候,我們肯定有過美好的心愿,想幫助媽媽減輕勞苦,以表示自己長大了,結果卻適得其反,引來了嗔怪以至責備。歲月的沙灘積淀了人生中至為寶貴的黃金般的記憶,采擷一瓣心香,獻給我們的媽媽,好嗎?請寫一篇文章,借鑒《金色花》的寫法,不少于500字。
3.開放探究
閱讀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問題。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 。
(2)詩中用 、 、 三個詞,對不同時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色彩詞匯,巧妙點明了時間正在向前移動,事物也在運動變化。
b.詩中表現了詩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時的愿望和理想。
c.“芽兒”“花兒”“果兒”其實是作者的化身。
d.這首詩共三段,句式結構基本相同。
參考答案:
(1)排比 擬人
(2)發展 貢獻 犧牲
(3)鼓勵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獻、自我犧牲。
(4)c(“芽兒”“花兒”“果兒”是青年的象征)
●備課資料(在下一頁)
一、課文補遺
泰戈爾與冰心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印度偉大作家泰戈爾的散文詩,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一代文學先驅。我們知道,泰戈爾一生同情中國。他曾兩次訪問過中國。他訪問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文。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有沈尹默、劉半農、冰心、魯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們中間,冰心可以說是受惠于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爾的散文詩如心有靈犀一點通一般地打動并啟發著中國的新一代的女詩人、女散文詩作家——冰心。她寫了頗有影響的《寄小讀者》,便是最好的例證。
受泰戈爾泛神論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徐志摩的藝術風格與冰心較為接近,同樣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溫柔親切,又帶著一點淡淡的憂愁。但仔細品味,徐志摩過于空靈,他缺乏冰心那種求索人生的不懈和愛國主義的綿綿深情。
泰戈爾對中國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而惟獨冰心最得泰戈爾思想和藝術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爾來華》)。
(《世界優秀散文詩精選》1990年8月版)
二、重溫經典
1.薦讀泰戈爾《紙船》及《飛鳥集》(十章)。
紙 船
我每天把紙船一個個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紙船上。
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這條船,知道我是誰。
我把園中長的秀麗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我投我的紙船在水里,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云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
提示:《紙船》是泰戈爾《新月集》中一篇別致的詩作。詩的1~3句寫渴望,敘述我將“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詩的4~6句寫希望紙船把我園中長的秀麗花帶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來與我的紙船比賽。詩的7、8句寫夢幻。子夜的星光下,我夢見睡仙坐在我的紙船里,緩緩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紙船》是詩歌,泰戈爾的《紙船》為散文詩。冰心的“紙船”承載的是詩人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泰戈爾的“紙船”承載的是一個孤寂兒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夢幻般的希望。兩首《紙船》都寫了夢,泰戈爾是直接寫“我”“夢見我的紙船……滿載夢的籃子”,夢中有夢,非常別致,冰心是轉換視角遙想紙船進入母親夢中,設想奇特。
《飛鳥集》(十章)
1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56
我們的生命是天賦的,我們惟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57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64
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記了那執燈的人,他是堅忍地站在黑暗當中呢?
82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112
太陽只穿了一件樸素的光衣,白云卻披了燦爛的裙裾。
125
偉人是一個天生的孩子,當他死時,他把他的偉大的孩提時代給了世界。
130
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要被關在外面了。
157
夜秘密地把花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詞。
176
杯中的水是光輝的;海中的水卻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來說清楚;大理卻只有沉默。
提示:含蓄蘊藉的文字,實在耐人尋味,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品味。
2.薦讀冰心《往事·七》(散文)。
往事·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并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喜歡,說是應了花瑞。”
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兒,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緊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
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1922.7.21
提示:在冰心的作品中,謳歌母愛的主題占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她曾說:“盡我在世的光陰,來謳歌這神圣無邊的愛。”這篇散文是作者虔誠贊頌母愛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謳歌母愛,但卻移情于景,把筆墨用在白蓮、紅蓮與荷葉的描寫上。只是在結尾處,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愛的頌歌。
3.薦讀李瑛《紙船》。
如果有一陣風吹回我兒時折疊的紙船,
我不知道它載來的是幸福還是辛酸。
我又想起那茅檐下雨滴濺起的水泡,
我又想起那淤積雨水的窮困的農院。
紙船,沒有汽笛,沒有舵,也沒有帆,
自然不能挽住當年那風絲云片。
但我心頭卻永遠活著這純潔的記憶,
雖然,今天它和我相距已多么遙遠。
此刻,望著遠海狂濤中飛掠的小艇,
仿佛童年就站在哨所外向我召喚。
我們的小艇是無畏的,它不懼風雨,
因為它有一顆忠實的心和一架忠實的羅盤。
不必,再不必留戀那脆弱的紙船,
盡管它常駛進夢里,不是欺騙。
我該作一艘風浪中堅強的小艇,
馳騁天海——像雷,像火,像劍!
1980年12月于北京
提示:詩人對事物有敏銳而細膩的感受力,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運用比喻并展開豐富的聯想。詩人往往從小處落墨,努力從所描寫的點點滴滴上尋找、搜羅有時代內容、時代色彩的形象和思想,把平凡的事物寫得不平凡。想一想,詩中“紙船”和“小船”各有怎樣的含義?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改寫
改寫是在原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改寫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改換體裁,如將詩歌改寫成散文,戲劇改寫成故事,小說改寫成戲劇;可以改換人稱;可以改換表達方式,如將描寫改成敘述,把敘述改成描寫。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取舍、豐富和補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題和風格。改寫可以全面訓練閱讀和寫作能力,并培養想像能力。改定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透徹了解被改寫的作品和將要改寫的作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握各自的特點,按要求改寫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2
《詩兩首》
創意說明
本課是兩首譯詩,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時可借助于多媒體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兩位詩人有更準確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泰戈爾的詩《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譯詩的美,它們仿佛與我們中國的白話詩有些不同,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這些世界著名大詩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們的信念、感情、追求與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自由朗讀,說說讀后感。
明確: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鎮定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心兒永遠向著未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諦;詩的語言直白而親切,口語化色彩濃厚。
2、簡介作者及背景介紹。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 :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你對詩中哪些句子有較深的體會,結合事例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4、聽、讀詩篇
聽課文錄音。劃分朗讀節拍。
5、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6、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研討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7、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8、拓展提高、遷移積累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為作業完成
二、《未選擇的路》
1、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2、朗讀詩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多媒體播放《未選擇的路》的配樂及情景畫面,教師朗讀。
學生觀畫面的同時,聽配樂朗讀錄音。欣賞、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學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綜合性訓練:
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略)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讓學生借這兩首詩了解并喜歡普希金和弗羅斯特這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及其詩作。
⑵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⑶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標:
⑴ 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覺出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兩首詩的動人之處并歸結兩首詩的不同特征。
⑵ 讓學生了解一點詩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并注意區別比喻與象征在詩中的不同表現。
3、情感目標:
⑴ 對于“路”這一概念,要引導學生從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征這一手法。
⑵ 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1、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及其詩作,并為大家朗誦其他詩篇的片段。
2、教學方法:
讀、說、悟、品法。比較鑒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今天我們學習的詩兩首,就會告訴我們。
二、新課指導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杰爾查文贊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后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30年12月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游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并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并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后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后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這首詩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
3、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4、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選擇的路》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后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3、簡析: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第四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4、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5、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6、特點: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三、課后練習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4
1、對下列加粗字注音、釋義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瞬息(shùn),眼珠兒一動。
b、佇立(zhù),站著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衰敗的樣子。
d、憂郁(yōu yù),憂傷,愁悶。
2、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涉足:趟過水進入某種環境。
b、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延綿:延續不斷。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d、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3、下列句子中與課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
b、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c、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憶
4、對下列詩句節拍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期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b、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d、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5、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詩人在嚴峻艱苦年代里的座右銘。
b、《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詩。
c、《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口吻,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d、《未選擇的路》中,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詩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簡答: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告訴我們應如何對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選擇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羅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頌》 《致大海》
7、⑴ 對待人生要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冷靜地對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來。
⑵ 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5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 篇16
【課題】
《詩兩首》
【創意說明】
本課是兩首譯詩,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時可借助于多媒體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兩位詩人有更準確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泰戈爾的詩《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譯詩的美,它們仿佛與我們中國的白話詩有些不同,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這些世界著名大詩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們的信念、感情、追求與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自由朗讀,說說讀后感:
明確: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鎮定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心兒永遠向著未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諦;詩的語言直白而親切,口語化色彩濃厚。
2、簡介作者及背景介紹: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你對詩中哪些句子有較深的體會,結合事例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4、聽、讀詩篇:
聽課文錄音。劃分朗讀節拍。
5、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6、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研討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7、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
8、拓展提高、遷移積累: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為作業完成。
二、《未選擇的路》
1、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2、朗讀詩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多媒體播放《未選擇的路》的配樂及情景畫面,教師朗讀。
學生觀畫面的同時,聽配樂朗讀錄音。欣賞、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⑴ 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⑵ 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⑶ 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積累聯想:
⑴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⑵ 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三、綜合性訓練
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
【教后記】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