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 備課綜合資源
二、這篇小說主要通過對話來刻畫人物,展開情節,要注意朗讀,可以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三、作者對奧楚蔑洛夫的諷刺非常尖銳、透徹,但是要注意奧楚蔑洛夫這種人產生的時代、社會背景,全面地分析人物,而不要僵化地解讀。
四、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變色龍”的形象,是對生活高度的概括和濃縮、加工出來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那樣的“變色龍”存在,只是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要學生進行批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有 關 資 料
一、作者介紹
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后從醫并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后,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于變相、投機鉆營者的代名詞;后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
契訶夫創作后期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xx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臺詞,令人回味無窮。
二、《變色龍》的主題分析(張發安)
文學作品的主題是作品的靈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過描繪現實生活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具有鮮明的階級和時代的特征。我們只有明確地認識到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題,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實質所在。
《變色龍》自選入中學教材以來,評介教學設計>文章發表了不少。這些有關評論教學設計>文章,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篇作品做了深入的解剖,但對主題的認識卻不一致。僅就作品的諷刺鋒芒所指而言,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對“變節分子”(俄國民意黨人)的批判,有的說是“風派”“兩面派”的活寫真;有的說是對小市民習氣的譏諷。對作品的主題的認識,也不統一。1979年《知識》第一期刊登的《諷刺文學的明珠》一文說:“作家就是用了這種善變皮色的動物來作小說的主題并作了題目。”有的教學設計>文章單就作品的主人公進行分析,不看全篇,不分析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甚至只就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語言邏輯(部分對話)進行分析,認定主人公性格特征是奴性第一,并由此歸納作品的主題是“狗仗人勢” (《談〈變色龍〉的邏輯》,見《語文學習》1980年第3期。)。這個歸納顯然帶有片面性,只概括了作品的部分內容,反映了人物性格的一個側面,因此,它只揭示了問題的一半。從作品的全部內容看,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色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他的奴性只是人物形象性格的一面,另一面是十足的官氣。奴性和官氣在他身上是對立統一的。對將軍而言,是奴性第一;對赫留金來說,則是官氣十足。也就是說媚上欺下,相對存在,媚上是為了欺下,欺下必定媚上。事實上,他同赫留金的矛盾貫穿作品的始終。作品不僅對他們的矛盾關系做了直接的描寫,而且點出矛盾性質是針鋒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