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狼》教案
一蹴而就 鋼鐙 2. 學生再讀課文,概述文章內容。(多媒體顯示) 四、研讀文章,深入理解。 (學生小組研討,并在班上交流討論結果。) 1. 遇到狼群之前陳陣處在怎樣的環境中?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陳陣正處在蒼涼、寒冷、孤寂的草原之上。此處環境描寫,既形象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又渲染了一 緊張的氣氛,暗示將要有險情發生。 2. 閱讀文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大青馬是一匹身經百戰 的著名獵馬? 明確:在遇到狼群之前,大青馬就憑借自己與狼斗爭的經驗,判斷出狼群的存在,并想辦法提醒陳陣。看到狼群之后,它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異常鎮定,保護此時不知所措的陳陣, 同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抵御狼群。可見,大青馬是一匹勇敢、 機智、身經百戰的獵馬。 3. 讀完本篇文章后,你認為文中的蒙古草原狼和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所寫的狼的形象一樣嗎? 明確:不一樣。文章中的蒙古草原狼雖然生性多疑,令人感到畏懼,但它們在從出現到離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鎮定自若、勇敢睿智、團結如一,后退中依然保持著血脈里的尊嚴與威嚴,都使人折服。從文中我們可感受到作者對草原狼的贊美之情。而蒲松齡筆下的狼則是兇惡貪婪、陰險狡詐的,作者對狼及像狼一樣的惡人給予了辛辣的諷刺。 4. 陳陣僅僅是靠個人的勇敢和機智逃離狼口的嗎?從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不是。陳陣能夠逃離狼口,不僅是靠自己的冷靜、機智,還有大青馬的幫助,畢利格阿爸教他的抵御狼的辦法。畢利格阿爸的御狼經驗和大青馬的勇敢機智,是草原人與大自然、與草原上的王者——草原狼,在無數次的斗爭中得來的。 原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草原、對狼、對草原人、對游牧生活的難忘和贊美之情。 5. 本篇文章是如何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感到緊張不安的? 明確:主要是從對陳陣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的刻畫中感受到的。陳陣的絕望和抵抗的交疊牽動著讀者緊張的心弦。另外, 從環境的渲染,對狼群的刻畫上,也使讀者感到緊張不安,仿佛身處其境。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 課的學習,我們跟隨作者目睹了蒙古草原上驚心動魄的一幕,也重新審視了狼的形象。它兇殘卻又桀驁不馴;狡詐卻又勇敢頑強;多疑卻又團結如一。也許正是如此,人們恨它又膜拜它。我們也可從它的身上得到人生啟迪,做生活中的強者,在磨煉中鍛造成熟的生命。對于我們的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