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復(fù)習(xí)設(shè)計
(4)時時而間進 ( )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3、指出句子中加點詞活用的類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斷下面各句子屬于什么句式,并翻譯句子。(3分)
(1)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今義。(4分)
(1)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古義 今義
(2)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義 今義
(3)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古義 今義
(4)能謗譏于市朝 古義 今義
參考答案
a 基礎(chǔ)儲備卷
1、(1)yì(2)kuī(3)guǎ(4)jiàn(5)bàng(6)jī(7)qǐn(8)qiè 2、(1)光艷美麗(2)與……相比,哪一個更……(3)不如,抵不上(4)到了夜晚睡在床上(5)實在知道,確實知道(6)滿一年 3、略(參見課文) 4、(1)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2)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yuǎn)甚。(3)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5、(1)第一部分(第1段):寫鄒忌與徐公比美,從中悟出妻、妾、客贊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諷齊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寫鄒忌諷喻齊王,將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和妻、妾、客進行類比,所喻之理淺顯易懂,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第三部分(3、4段):寫齊王納諫除弊的成效。(2)本文記敘了戰(zhàn)國時齊國政治家鄒忌諷諫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歡聽奉承話。做國君的更要虛心納諫,才能使政治修明,國家得到治理。(3)a、鄒忌:能在一片贊揚聲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分析思索,尋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時作為齊國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幫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責(zé)任感,敢于大膽地堅持真理,諷勸威王;有善于運用能啟發(fā)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說服對方。b、齊威王:在本文他是一個心胸寬闊,氣度宏大,知錯能改的賢明君主。他能從諫如流,付諸行動,除了與鄒忌善諷有關(guān)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決心。6、(1)全文著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為這一段描寫的內(nèi)容是下文諷諫之舉動的來源,所以有必要詳寫。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寫齊王納諫除弊之效則顯得簡括而含蓄。它沒有直接寫齊王納諫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滿意。而只是寫了下令之后進諫由“門庭若市”逐漸減少到“雖欲言,無可進者”以及別國的反應(yīng),來含蓄地說明齊國已達(dá)到了大治。(2)課文先寫比美的事情,以比美為后面的進諫除蔽作鋪墊,小中確實可以包含著大。比美這件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在“受蔽”這一點上,有相似之處,可供類比。作者把兩件事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能收到很好的說服效果。7、《戰(zhàn)國策》原為漢初人匯編各諸侯國史書而成,稱《長短》《國事》《長書》《國策》等等,后來經(jīng)西漢末年的劉向重新編排整理,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為《戰(zhàn)國策》。它是一部歷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和一定的文學(xué)價值,書中著重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其中寫600多個不同類型的人物,有許多人物寫得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