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方法解析:古體詩集(二)
頸聯(lián):“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達民風的淳樸可愛。
尾聯(lián):“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出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夜游,隨時拄著拐杖來拜訪,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由衷的喜愛和不舍之情。
作者簡介
陸游,南宋詩人、詞人。字務(wù)觀,號放翁,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中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十三、 飲酒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生活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你問我何能如此,只要心遠在鬧市之外,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jié)著伴而歸還。這其中蘊含著人生真義,欲要辨明,卻忘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作者簡介
陶淵明,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zhì)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品評賞析
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lǐng)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diào)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這首詩刻畫了詩人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fù)自然。而歸復(fù)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胃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后有答,自然地歸結(jié)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tài)。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tài)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quán)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