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方法解析:古體詩集(二)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
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為什么“見南山”的“見”不能用“望”?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于人有著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何物?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這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后世禪家的味道,。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十四、 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飛來峰上聳立著很高很高的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聽到雞叫時可以望見旭日東升。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緣身在最高層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作品鑒賞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皇祐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該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那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笔怯兄惽ぶ畹。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