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 開國大典(精選12篇)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1
一、教學目標 :
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語;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理解重點詞句,提高閱讀能力;學習作者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
理解課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國家創建時舉行的盛大典禮,標準著一個國家的誕生。
(二)理解字詞:
1、區別行近字:
澤( ) 設( ) 渠( ) 瞻( )
譯(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詞語:
迎風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讀課文,思考課文的敘述順序
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的:開國大典之前——大典進行中——大典結束這樣的順序來安排材料的。“大典進行中”是全文的重點。這一部分又按大典進行的程序寫了五個內容:1、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2、五星紅旗徐徐升起。3、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4、典禮之后舉行閱兵式。5、再寫天安門的群眾游行隊伍。
(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仔細分析課文第一段。
1、時 間:1949年10月1日。
地 點: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
參加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員;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有工人、農民、市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共30萬人。
2、天安門的布置。畫出天安門的示意圖。
3、人們田還沒有亮就來到天安門廣場等待開國大典的開始。
4、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詞語:
○1、寫天安門人多的詞語: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紅旗翻動。
○2、寫人民來得早的詞語:早上六點鐘、五更天、摸黑。
○3、寫人民心情急切的詞:擎、提、直奔、趕。
(五)、出讀課文第二部分,了解這一部分寫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1、典禮。○2、閱兵式。○3、群眾游行。
(六)、學習課文第5-7自然段。
1、典禮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下文三點整)
2、大會第一項是什么內容?(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導反復朗讀第七自然段,要讀出驕傲的語氣。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節課的內容。
(二)讀課文第8-9自然段。說說典禮第二項是什么內容?(升國旗)
使學生知道,五星紅旗的升起,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開國大典的重要意義。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民當時的激動心情。
(三)讀課文第10自然段。說說典禮第三項是什么內容?(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點詞語:雷鳴般的掌聲、一陣熱烈的歡呼聲。
(四)讀課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國人民解放軍檢閱司令是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
2、閱兵總指揮是誰?聶榮臻將軍
3、參加檢閱的部隊有那些?
海軍兩個排、一個步兵師、一個戰車師、一個騎兵師、空軍的飛機。
4、讀課文中表現人民看到飛機時的高興心情的句子。
(五)自學群眾隊伍游行這一部分。體會當時人民的高興心情。
(六)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
人民戰爭取得了勝利,新中國成立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將會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說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綱:(代板書設計 )
(五)找出你認為最為感到的句子。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這莊嚴的聲音……使全國人民的心一起歡躍起來”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2
《開國大典》一課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課文很長,所描寫的場景繁多,課前準備時,給我第一反應是必須把課文讀短,力求達到“長文短講”。
繼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清文順序,概括描寫場景,開始了《開國大典》第二課時的教學,一節課下來,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總感覺教得不順手,磕磕絆絆的,似乎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一、課前預設不夠充分
復習導入中,設計回顧課文的主要場景,教師板書似乎還很順手。順勢從整體入手,學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四個場景的情況,旨在高度概括,盡量讀短文章。最初設想這一環節只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就能完成,不需要提到合作學習這一高度來解決問題。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在課堂中出現了學生概括不準確,五花八門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課文讀得不夠,在這一環節,應設置為小組內細讀課文。二是,開國大典這歷史事件與學生認識有一定的時間差距,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相關的歷史了解不夠,沒有親身經歷的感受,更談不上感同深受,或許課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老師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圖片、影相、聲音信息資料,對于這一環節的教學會迎刃而解了。
二、課中“小組合作”深度不夠
課堂中針對課文的重點內容設置了兩個小組合作探究點,一是典禮中人們的表現怎樣?劃出相關的句子,并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什么。二是閱兵式中,從語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學生在小組探究的過程,對相關的句子畫得比較正而且迅速,結合具體的語句談感受時組內比較片面,沒有將所劃出來了句子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品讀,只是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從學生的展示交流發現探究深度不夠,究其原因:一是老師方法提示不夠明確,二是時間給得不夠寬余,總是想在一節課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展示時,對學生劃出的句子,老師利用課件,將其排列在一起,與學生一起分享、品味語言了,“30萬人”、“一起”、“歡呼”、“掌聲”,反復出現表達效果及表達的情感,老師似乎真正“包辦”了學生的行為。也未能品出味道來。
三、課堂問題處理不夠合理
在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卡殼、不全面、不到位、語言不規范的問題時,隨解決問題的行為不能靈活的去處理。總一味盡量去完成基本的任務,有不斷往前趕的味道,或忽略了提醒、或默認了學生言行。
長文短講,我“講”的時間少了,學生“學”的時間自然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感受、理解、欣賞,并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細節決定成敗”,是我上課后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3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么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發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系,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并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后,不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里,才能“任飛”“憑躍”!
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就能實現閱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長文短教,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長文短教,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4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
本課的寫作方法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場面描寫表現開國大典的盛況,為了讓學生體會感受這種方法,做到學以致用,我采取了以讀促思的方法教學,在朗讀感悟大典盛況的環節,我首先播放了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三十萬人匯聚天安門廣場,排山倒海的氣勢深深吸引著學生。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閱兵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人們激動、興奮、自豪的心情,以及毛澤東的偉人風采。帶著這種自豪和驕傲,讓學生讀讀、想想、再讀讀,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大典現場的熱烈氣氛。
不過很遺憾的是,可能歷史距離我們太遙遠,學生對毛主席的偉人風采感受不深,對中國人民為新中國誕生的自豪的思想感情不深,總是在文字邊緣徘徊。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5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并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復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采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并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注”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
使生處于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欲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
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后,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并品讀優美詞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6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全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應該說,這條縱線,讓學生摸出來并不難。而要學生體會大典的盛況和人們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則有點困難。
學校里沒有開國大典的錄象資料,怎樣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會呢?
課文第十二小節,描述了海軍、步兵、戰車師、騎兵師以及空軍接受人民共和國檢閱的壯觀場面。這部分內容篇幅較長,學生讀的時候,比較容易倦怠。怎么辦呢?
我靈機一動:“同學們,為了讓全國人民看到這激動人心的場面,中央電視臺要現場錄制閱兵式的盛況,現在緊急招聘解說員。時間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學都可以應聘。應聘的同學只要介紹一種兵種通過主席臺時的情景。我是中央電視臺負責開國大典錄制工作的導播。我招聘解說員,不看外貌,只聽聲音。看看誰能把話說清楚,誰介紹得最有氣勢,誰最能臨場發揮。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準備準備。”
同學們很積極地讀起課文來。基礎差一點的,在照著課文說;好一點的,在課文描述的基礎上自由發揮了。同學們紛紛演練起來。
五分鐘后,我請同學上臺解說,底下同學可以向臺上同學發出挑戰。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每一兵種的最佳解說員。“現在通過主席臺的是……”解說一個接著一個,底下的同學則成了廣場上的群眾,不斷地歡呼,不斷地鼓掌。同學們的情緒一下子跟著激動興奮起來,課堂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
在歡呼聲與掌聲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愉悅,創設情境是多么重要!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7
《開國大典》是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雖然篇幅較長,但是結構清晰。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以三分鐘國慶閱兵儀式視頻導入,為本課學習做好鋪墊。
在檢測完生字詞預習情況拋出三個問題: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旨在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2、大典進行前、進行時、進行后分別對應第幾段?(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力)
3、重點描寫了哪一階段?這一階段都有幾個環節?各環節群眾反映如何?(考查學生細讀、閱讀分析能力)
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而我執教過程中思路清晰。尤其是第三環節,學生小組內合作,先自己思考,而后交流討論。
執教《開國大典》一課后,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
或許某些環節有些欠缺。課堂學生朗讀環節較少,知識性強導致部分男生缺乏學習興趣。
課下我與學生交流,詢問其喜歡什么樣的課堂?孩子大都回答幽默有趣的,我想如何讓語文課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上的更生動有趣?是我將要做到的。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8
執教《開國大典》一課后,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自己有了可貴的提高,也留下了些許遺憾。結合香港友誼學校的領導、專家和兄弟學校的教師點評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的教態,語言都比較得體,學生在相對放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較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后,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后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資料;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資料;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資料;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資料。“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一起、歡呼、歡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等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境。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9
《開國大典》是一篇精讀課文,以回顧歷史,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為主題。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主要寫了“會場情況、典禮過程、閱兵式、群眾游行”這四個部分,其中典禮過程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它是按奏國歌、宣告、升紅旗、鳴禮炮、讀公告這樣的過程進行的。通過描寫廣場上人民群眾的動作、神情,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領袖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以及對新中國成立的無比自豪和激動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語文課成為“語言”的課堂。讓孩子親近文本,以各種方式的讀,默讀、自由讀、朗讀、引讀,以及體現自讀自悟的個性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讓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生發形象。努力讓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語言文字中群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在語言教學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終認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體操。教學中時時突現情感的魅力,師生撞擊、音像刺激、氣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課主要本著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出發,讓學生自己說,通過自己找重點字詞感悟體會,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當時人民群眾的激動、自豪,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典禮”、“匯集”、“莊嚴”、“宣告”、“歡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和抄寫課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4、領悟本課按照事情發展順序,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地記敘的表達方法;學習場面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想象整個“開國大典”的場面,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人民群眾熱愛黨、熱愛毛主席、熱愛新中國、熱愛解放軍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教學重點
1、能比較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體會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人民群眾熱愛黨、熱愛毛主席、熱愛新中國、熱愛解放軍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教學準備:
1、制作相關課件;
2、從課外書籍或網絡中查找有關開國大典的課件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準生字,理解部分詞意,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 細讀課文,品味理解。
(一)釋題導入,引出“大典”。
1.揭示課題,板書:開國大典,指導書寫“典”字。
2.解釋課題,齊讀課題。(“開國大典”就是創建國家時舉行的重大典禮。)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識“大典”。
(在這一部分,主要是掃清字詞障礙,對課文內容有個基本了解)
1、練習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
⑴ 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⑵ 反饋自學生字詞情況:
2、質疑解疑:
(簡單問題當時解決,和理解課文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隨著深入學習課文時再解決。 )
(三)細讀課文,理清脈絡,感受“大典”。
(在這一部分,主要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感受“大典”的盛況)
1、練習分段:
⑴ 學生默讀思考,理清文章脈絡:
課文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描述開國大典盛況的?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分段。
⑵ 學生討論:
(明確:課文是按照開國大典之前、大典進行中、大典結束這樣的順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讀,體會情境(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思考題)
(1)假如你是一名記者,或是一名群眾,當時的哪一個場景讓你終生難忘?
(2)根據選項,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在組內說說當時的情景。
(在這一環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體現尊重學生、喚醒、激勵學生參與意識,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課堂。)
(四)總結全文
1、評價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情況;
2、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重點學習群眾進場,閱兵式和群眾*三個部分,進一步了解場面描寫的方法。
2.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體會人們熱愛新中國、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
3.整體了解作者記敘開國大典的方法,初步學會場面描寫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
1.師生共同回顧上節課的學習收獲,教師小結。
2.交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出示學習任務
1、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2、同桌討論、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過學習課文有關段落學習場面描寫的方法。
(自學時間8---12分鐘,視學生自學情況而定)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自學 (教師巡視并相機參與部分討論)
四、檢測學情 (分四個部分)
㈠、出示填空練習題,鞏固第一部分的學習內容。
{{{(使學生明確開國大典舉行的時間、地點、參加的人、參加的總人數等問題。)
開國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舉行,參加典禮的成員有 __,估計總數__________。會場在__________。主席臺設在__________。
㈡、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小環節,即1、理脈絡;2、說內容;3、抓重點語句,具體就是)
1、請學生默讀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禮的過程。
{{{(典禮開始,領導就位)──(奏國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國旗,鳴禮炮)──(宣讀公告) }}}
2、練習用自己的話簡要敘述開國大典的主體部分。體會開國大典盛況。
3.找出描寫人民群眾的心情的語句,初步了解課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朗讀。
(1)重點句: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
排比:在這段話中,有四個“傳到”。體會排比句的氣勢,練習朗讀排比句。
(2)請學生對比地讀讀下列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出示對比句) (第一組句子)
a、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發出一陣掌聲,毛澤東出現在主席臺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臺。
b、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出現在主席臺上,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臺。
(出示這組句子,意在通過重點詞的分析比較,讓學生體會人民群眾對毛主席和新中國的無比熱愛。) (我出示的第二組句子就是……)
a、三十萬人脫帽站立,抬起頭,看著國旗。
b、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紅的國旗。
(通過這組句子的對比,意在讓學生體會中國人民為從此站起來、當家做主人感到無比激動,無比自豪。感受開國大典中,人民群眾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4.指導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人民群眾那種(激動、興奮、喜悅)的心情。
5.根據板書練習背誦第七自然段。
㈢、精讀第三部分
1.自由朗讀描寫閱兵式的語句。
2.畫出寫人民群眾觀看閱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組合作,討論試寫排比句:
全場30萬人,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讀第四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也是設計了三個小環節,1、劃一劃;2、讀一讀;3、通過換詞語的方法體會句子意思,具體就是)
1.默讀,劃出概括節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話。
2.朗讀第14小節,讀出歡慶的氣氛。
3.讀結尾兩句,領會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換一個詞語比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兩股紅流(*隊伍)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滿了整個北京城。
重點:“兩股紅流”指什么?這樣比喻寫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讓學生練習讀好這兩句話,讀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總結全文
1.連起來說說課文記敘了4個怎樣的場面。
2、初步學習表達的方法:作者是怎樣把這么盛大的慶典活動描述清楚的?(a.選擇最能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的場面。b.選擇最能體現中國人民歡欣鼓舞的激動而熱烈的場面。c.按大會的進程逐項描述。)
五、課堂訓練
1、試著體會本文用詞準確、比喻貼切的特點以及場面描寫的方法,可以抄錄有關句子,然后模仿寫一寫。
2.讓學生說一說讀后的感受。
3、背誦、抄寫課文第7自然段。(視時間而定,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課后完成)
附板書設計:
會場布置
毛主席出現
大典盛況
開國大典 { 宣告成立
宣讀公告
閱兵儀式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11
設計理念:
針對教材特點,我主要以引導學生緊扣開國大典各個場面中描寫毛主席的動作及群眾反應的句子為線索,通過品讀句子,體會詞句間濃濃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學到場面描寫的方法,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筆。力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地學語文。
教材分析:
《開國大典》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作者以“會場布置→大會盛況(宣布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閱兵儀式→群眾*”為寫作思路,以大會盛況(宣布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為寫作重點,通過幾個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對領袖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本組課文以“走近毛澤東”為人文主題,以“學習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一些基本方法”為語言訓練目標,以引導學生通過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體會毛澤東的領袖風采和凡人情懷為教學重點,安排了《長征》《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課文。在本組的其他三篇課文中,我們感受到通過人物描寫刻畫的偉人和凡人毛澤東,本課則主要通過場面描寫刻畫了毛澤東的領袖風采,這為本組語文園地的習作訓練作了一定鋪墊。
學生分析:
《開國大典》這篇文章篇幅較長,要在課內將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說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我認為可以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長文短教。課堂中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內容,從各方面了解祖國成立的相關資料,了解舊中國屈辱的歷史,再一次體會當時舉國上下,人們當家做主的那種自豪的感情。
開國大典距今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對小學生來說,從語言文字去感知當時莊嚴、熱烈的氣氛,體會人民激動,興奮的心情與對新中國、毛主席的熱愛之情是有相當的難度。為此,需要搜集中國人民遭受壓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資料,教學時可利用聲像資料創設情境、引導想象、體會心情、激發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反復研讀,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典禮、委員、協商、外賓、誕生、電鈕、瞻仰、飄拂、匯集、莊嚴、宣告、歡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點學習典禮儀式這一部分,并初步學習場面描寫,了解場面描寫的特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場面描寫,了解場面描寫的特點來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首都人民為新中國誕生而激動、自豪的場面,借助課外資料,使學生體會中國人民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一課時(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扣關鍵詞,引出“大典”
課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開國大典”等內容,引導生用這三個內容說一句話,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進入新課。看老師板書課題,并點明:“典”是本課的生字,請伸手和老師一起書寫,并留意筆順。
【設計意圖: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迅速提取課文中的關鍵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指導書寫課題中的易錯字,扎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二、以圖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這兒怎么理解?“典”字前有個“大”字,這是個怎么樣的典禮?
2、課件出示圖片(中國貧窮落后、人們衣衫襤褸的情景。)師進行入情入境的解說,加深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了解。再引導帶著這份理解讀課題。
【設計意圖:緊扣課題中“大典”二字,將典禮的盛大與舊中國受奴役、受壓迫的畫面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讓學生體會這一典禮意義的重大。】
三、整體感知,初識“大典”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開國大典,去體驗新中國的成立帶給人們的無限歡躍,去感受這一典禮意義的重大。請同學們看到課文,快速瀏覽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作者用他的語言記錄了開過大典的哪些內容?(總結開國大典的四個場面:“會場布置、大會盛況、閱兵儀式、群眾*”。)
【設計意圖:在第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一個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通過真正走進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四、重點研讀,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開國大典的氣氛,就必須走進這一個個的場面之中,讓我們先走進“典禮儀式”這個場面。用心默讀課文的5—10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感受會場的氣氛,把最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氣氛的語句用橫線畫下來。(引導生抓住描寫毛主席動作和群眾反應的語句感受氣氛的熱烈莊嚴。)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臺。
A、“排山倒海”的掌聲是怎樣的掌聲呢?
B、除了聽到了掌聲,還看到了目光,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態進行描寫,在描寫“目光”時用了一個詞語?找到了嗎?(“一齊”)這三十萬人一齊把目光投向了主席臺,就是為了看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C、三十萬人的動作一樣,有人指揮嗎?可以用哪一個詞語來形容?(“不約而同”)引導讀。
2、出示: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
A、又是“一齊”。30萬人一齊歡呼,一齊歡躍,你能想象出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嗎?此時你就在會場,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說,眼前有畫面,心中有畫面,就一定能讀好。誰來讀?
B、這令人激動不已的宣告傳得遠嗎?你怎么知道?( “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誰能通過朗讀把聲音傳得更遠一點。
C、接下來聽老師讀,看能聽出什么不同嗎?“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人一齊歡呼起來。它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聽出不同了嗎?哪一句更好?一齊讀,讀出這氣勢,讀出這情感。
3、出示:樂隊奏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正是這戰斗的聲音,曾經鼓舞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奮斗。
A、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師激情講解這歌詞的意義,深化情感。
B、這聲宣告怎能不激動人們的心?誰再來讀這句宣告?
4、出示: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紅的國旗。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A、發現了嗎?仍然是“一齊”,一齊做什么?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寫?(動作)聯系上下文,我將“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紅旗可以嗎?(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懷著嚴肅而崇敬的心情看)。
B、關于“看”的詞語我們學過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環視;向下看——俯視;集中注意力看——注視;從高處向遠處看——眺望。今天我們又收錄了一個新的詞語“瞻仰”。
C、這面紅旗能高高地飄揚在祖國的上空容易嗎?五星紅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著,讀——“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D、(課件出示各種場合升起的國旗的圖片)師敘述,激發情感并指導朗讀。
5、出示:他讀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這一句的時候,廣場上的人們熱愛領袖的心情融成一陣熱烈的歡呼。觀禮臺上同時響起一陣掌聲。
A、從這掌聲里你又聽出什么來了?這掌聲就是人們心情的流露。帶著這份熱愛,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齊讀)
B、(影片播放)提問:看到主要人物誰了?聽到什么了?影片和我們文章的寫法一樣,它將鏡頭對準了毛主席和群眾。課文學到這兒,“典禮的盛況”這一場景要在群眾的掌聲中結束了,此時,你們一定讀懂了會場上那一陣陣的掌聲、歡呼聲,那掌聲,那歡呼都是因為,在這一天,讀:“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C、從此,我們中華民族這一文明古國又將無比驕傲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再讀。
【設計意圖:整個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看(看多媒體)、讀(多種形式讀)、劃(抓關鍵詞句)、想(想象畫面)等學習方法,力求突出本課教學重點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課難點。】
五、回顧小結,寫法指導
1、歸納寫法:“典禮盛況”僅僅是開國大典中的一個場面,說說,這個場面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了體現典禮的熱烈莊嚴,圍繞這些小場面,作者主要寫了誰?(毛主席和群眾)這些對人物細節的描寫就是場面描寫中的“點”,要寫好一個場面,就必須做到“點面結合”
2、從“面”入手
我們聯系生活實際,同學們都參加過大掃除嗎?回憶一下,大掃除的現場給你什么感覺?我們用一個詞語概括:熱火朝天
3、突出“點”
下面我們要做的關鍵就是把大掃除這一場面寫清楚寫具體,誰來告訴我,大掃除現場的這份熱火朝天,是通過誰傳遞給我們的?(勞動中的同學們)這么看來,要把這一場面寫好,我們就得從他們身上入手,緊扣人物的細節展開。
場面呈現:
A、出示班級大掃除畫面看,師講解:這是一個班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大掃除,畫面上出現的人物真不少,說說,你注意到誰了?
B、有一個同學注意到了正擦窗戶的那位女孩,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大屏幕出示),同學們默讀,思考: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D、接下來請同學們從這個場面中挑一個你感興趣的人物,抓住場景中人物的細節,試著寫一寫,這里的詞語庫還為你們準備了不少詞語。注意了:相機捕捉的僅僅是某些瞬間,你們在作文的時候,好好回憶一下,自己在活動所看的情景,發揮適當的想象與聯想,放手寫。
5、生開始作文并展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的生活學習場景入手,用學到的場面描寫方法進行練筆,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
六、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同學們,把你們寫的這些片段串起來就是一篇不錯的描寫場面的作文,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開國典禮》的其它場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禮的熱烈與莊重的同時,對場面的描寫也會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與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的有效總結,為第二課時更深入地學習做準備。】
語文 - 開國大典 篇12
課文《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后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教完《開國大典》一課后,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學生在相對放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后,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后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
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重點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如課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在這部分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讓同學們交流,彼此啟發,使思想拓展,思維活躍起來。同學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從而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時,我也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這都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