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用2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運用史實說明與漢字相連的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燦爛的一頁;了解中華文化的產生、特點及地位,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杰出貢獻;積極承擔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知道名字的文化內涵
2、懂得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教學方法和手段】
例證法、講解法、討論法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一、說名字,談文化
1、名字與文化
2、漢字的特點和作用
(1)地位(2)特點(3)作用(4)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3、與漢字聯系的中華文化
4、文化的含義
(1)廣義(2)狹義
二、中華文化知多少
1、中華文化的來源
2、中華文化的特點
3、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4、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過程】
導入:學生閱讀本節課引言,教師直接過渡到課堂
學生閱讀:文化形成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國家生存的前提條件。文化積淀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這個民族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這句話告訴我們文化有巨大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文化的內容和地位。
教師引導:文化在很多程度上說是一個民族的象征,而我們中華民族是我們華夏大地上56個民族的大家庭,在長期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第一課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板書)
說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首先可以從姓名上來體會。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的名字或多或少與文化有著豐富的聯系。或者可以說,人的名字就是文化的一種表現。
一、說名字,談文化(板書)
1、名字與文化(板書)
我們看書本上這個“陳一淼”,她這個名字就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產生,表達了她的家長的一種感情。其實或許每個人的名字都有一個故事,都有其特定的意義。我們看我們周圍的人的名字,有很多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于其中。比如我的兒子“石墨瀟”,我們希望他有文化有素質,就用了墨,還希望他風流瀟灑,一表人才,就用了瀟,總的來說,希望他儒雅瀟灑。我們看書本還提到,一個好的名字還能給人以自信。有此可見,名字與文化有著多么深刻的聯系呀。
(1)特定的意義
(2)一定的文化內涵(板書)
(3)給人自信
我們國家的姓有很多種,有人說是百家姓,其實姓氏遠遠不止100個,椐說有上千種姓氏呢,這么多這么復雜,從根本上說是受到漢字的特點和作用影響的。
2、漢字的特點和作用(板書)
(1)地位:(板書)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字的出現也是很早的。我國的文字最初的出現是因為勞動的需要,比如結繩記事,再比如為了方便區別開不同的物品,人們描繪物品的形狀,象“人”、“魚”等等。我國的漢字的出現主要是象形文字和會意文字,而且在漢字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哲理性和藝術性又大大發展,比如我國的書法藝術,可能世界只有我國的漢字才能稱得上書法藝術。所以我國的漢字很復雜,特點也很豐富。
(2)特點:(板書)
抽象性與形象性、哲理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3)作用:(板書)
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絕大部分優秀的中華文化都是通過文字來記載和傳播的。
有了文字,就可以記載歷史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一直靠口頭來傳播,口頭傳播極不穩定,容易誤傳,也容易消失。而文字出現后就不一樣了,人類的發展歷程都可以從文字上得以延續,所以,世界各國都以文字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4)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板書)
3、與漢字聯系的中華文化(板書)
中華文化以漢字為主要載體,在長達5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中華文明,比如大漢文明、唐文化圈、大明王朝文化也是遠播世界,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燦爛的一頁。
什么是文化呢?廣義:狹義:
對于文化的含義書本上有解釋,請大家看書本18頁
二、中華文化知多少(板書)
1、中華文化的來源——社會實踐(板書)
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共同創造的。
2、中華文化的特點:(板書)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堂感悟:下面是反映中華文化的幾幅圖片,請寫出它們的名稱及文化內涵。
點撥:主要讓學生自己來感悟了解,老師做適當的提示。從感悟中體會文化的特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做《春秋》。30歲時成為一名有名氣的學者。其核心思想是“仁”,他把“仁”作為行業的規范和目的,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希望社會重新回歸“大同”的理想社會。
京劇臉譜:一種特殊的化裝方法。紅色表示忠勇義烈,黑色表示剛烈、正直,勇猛,黃色表示兇狠殘暴,藍色或綠色表示粗豪暴躁,白色表示奸臣,壞人。
長城、敦煌石窟、編鐘
算盤:在計算連續的多位數加減法時,比計算機的速度還要快。
地動儀、武術
帶領學生閱讀書本20頁內容,加深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3、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板書)
中華文化在古代長期的發展中,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所產生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都為世界文化發展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四大發明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連外國的有識之士也不否認。
在我國的長期發展中,有很多凝結著中華文化特點的自然景觀和認為景觀交相輝映,異彩分呈,它們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對于這些財富,我們加以保護。
4、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板書)
(1)承擔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板書)
作業: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呢?
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我們本地的文化遺產,并提出保護的建議和意見。
國家怎么辦?當地政府怎么辦?我們個人應該怎么辦?
(2)促進交流,共同發展
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將會成為具有全球意義的文化資源,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同時,中華文化也將在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據課標“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提高文化認同感,了解傳統美德”的要求編寫的。作為“融入民族文化”一課的第一框,本框的學習主要讓學生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并自覺做中華民族精神弘揚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將要學習的內容);這一框題的內容還是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文化篇”的開篇。所以說,這一框題的學習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本框題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杰出貢獻。
能力目標:能運用史實說明與漢字相關聯的中華文化,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中華文化力量,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并能積極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
3、教學重難點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且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思想上忽視中華文化,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感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二、學生分析
初中學生正值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隨著世界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現狀,學生盲目跟從外來文化、漠視民族文化,造成混亂的價值取向,因此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化為愛國行動顯得非常必要。
三、學法與教法
思想品德課程性質的“實踐性”、“人文性”特點要求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因此我將采用情境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體驗感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達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按理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應該符合常態課的要求,但是由于這一框的內容浩瀚而龐雜,對學生的知識積累有較高的要求。而實際情況是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我們的預期有較大差距。為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我將在課前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會甄別與篩選。
我的具體教學流程是: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在周杰倫《青花瓷》的音樂聲中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一課的課題很大,但課堂導入的切入點要小。學生對周杰倫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倫的《青花瓷》—瓷器China —中國China—中國文化的導入學生較容易接受。
(二)體驗感悟,達成目標
本環節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我將從以下以下三個方面具體說明。
(1)說“名”釋“意”——感受中華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漢字”的魅力
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交流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從我們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說起,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講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貼近學生實際,用名字來說文化,共同感受漢字的魅力。用漢字說文化是為了強調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同時也為第二部分—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鋪墊。
(2)中華文化大家談——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師在課前將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確定一個探究課題。學生可以從課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劇、長城、敦煌壁畫、編鐘、算盤、地動儀、武術八個方面選擇性地進行探究,也可以選擇其它內容進行探究。教師應做好協調工作,避免學生探究內容的“撞車”,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充分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并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分享,從而提高學生的相關素質與能力。學生可能講得并不完整,這時教師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補充,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
(3)歷史文化名城的維護——保護傳承中華文化我有責
在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礎上,師生近距離地了解鎮江文化。教師重點介紹鎮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內涵及價值,以及鎮江市對西津古渡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學生暢談鎮江近年來在城市改造進程中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實例。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舉例。
學生思考: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是否相矛盾?
師生交流并得出結論。學生對我市城市建設中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
設計意圖:鎮江文化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作為鎮江人,有必要了解鎮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鎮江文化深厚底蘊的基礎上,肩負起傳承鎮江傳統文化的重任。通過研討城市發展和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覺投身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三)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以班級為單位,給鎮江市有關部門寫一封倡議書,提出保護鎮江文化遺產的一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