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大洲和大洋》導學案
設計目的:以加加林、楊利偉等事跡提出地球像一個水球的觀點,使學生感覺真實,既創設了本節課的學習情景,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互動一】世界海陸分布
1.讀教材p26圖2.1“世界海陸分布”,學生觀察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后回答:“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讀教材p26圖2.2“世界海洋和陸地面積比較”,讓學生通過讀圖知道海洋和陸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陸分布:海洋:71%;陸地:29%)(板書)
3.讀教材p27圖2.3“地球還是水球”,請同學們來選擇一下,你們覺得這個星球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叫水球,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不叫水球?因為古人生活的范圍很小,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設計目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而是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球儀和地圖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談感想。
設計目的:了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知道我們今天能夠從課本上認識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大勢,這是無數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拼搏奮斗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動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繪圖:讀課本圖2.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把這幅立體景觀圖繪成平面圖。
在學生畫好示意圖后,小黑板展示“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示意圖”,讓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示意圖,分組討論。
設計目的:采取對比的方式,學會識別海陸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讀圖識別,避免死記概念,同時注意及時應用,實現知識的遷移。
2.我們把全球陸地分為七大洲,海洋分為四大洋,請同學們分別在地球儀、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共同查找)
(1)請幾個同學上臺,分別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指出七大洲與四大洋。
(2)讀圖冊p14世界陸地各大洲面積比較圖,從大到小給他們排排位次。用口訣總結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出示大洲輪廓圖卡片,讓學生按照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來。
(4)讀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連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積”,比較四大洋的面積,最大的是哪個洋?最小的是哪個洋?總結成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設計目的:觀察圖的同時,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記憶(輪廓)與意義記憶(名稱由來)相結合,以加深印象。
【互動三】各大洲的分界線
根據書后的世界地形圖,師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