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
課例研修報告一、研修背景
1、合山市實驗初級中學 我校是一所實行初中教育的縣級市學校,學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轄各鄉鎮學生。
2、新初中地理課程以“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為核心,應該改變學生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狀態,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我們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1)以知識建構為出發點。
(2)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
(3)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核心。
(4)以多種方法、手段的優化組合為過程。
3、參加研修的人員 我校地理學科教師。
《海陸變遷》一課,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從本節在教材中地位來看,本節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要求:
1、“海陸的變遷”是第二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過學習本節海陸的變遷等實例,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
2、世界海陸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節內容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節重在讓學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樹立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了解地表形態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能以實例加以說明。
2、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感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律,初步學會對照“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圖”等,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4、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過學習海陸變遷等實例,認識自然環境變化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
(二)過程與方法
1、嘗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2、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3、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4、本節內容的教學,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對地表形態的形成、“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進行由淺入深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質疑、 合作探究、討論、動手畫示意圖等參與性強的學習形式開展教與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a、認識地殼是變動的,了解地表形態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