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一、教材依據: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級(上)第二章 第四節 《海陸變遷》
二、設計思想:
[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和觀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課即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
[設計理念]: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本課教學內容的設計邏輯順序:發現問題—思考假設—證明論證。
[教材分析]: “海陸的變遷”是第二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過學習本節海陸的變遷等實例,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
[學情分析]:世界海陸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節內容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節重在讓學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樹立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海陸是變動的,并能用實例加以說明。
2.學會“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列舉海陸變遷的實例,認識自然環境變化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考能力 。
2.通過閱讀示意圖和模擬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塊相互間的運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魏格納和地圖的故事,鼓勵學生要有勇于探索、獻身科學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犧牲。
2.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四、教學重點: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律。
五、教學難點:“大陸漂移假說”;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重難點突破: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做游戲,課件動畫演示使學生有所感悟。
六、教學準備:相關課件、南美洲和非洲及六大板塊卡片
七、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生回答或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
導入
新課
播放視頻“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
猜成語:
我們中國有許多成語,現在播放一個小故事, 請同學們猜猜描述的是哪個成語?這個成語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這個故事描述的是成語“滄海桑田”,指海陸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在廣泛比喻事物變化之快)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地表形態變化
在地球上,滄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滄海的實例有許多,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
展示喜馬拉雅山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圖片
這張圖片是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脈,科學家在此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為什么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上會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學生回答]以前的海洋變成了現在的陸地。
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后得出:地球上有的陸地變成了海洋,有的海洋變成了陸地,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知道海陸是在不斷變化的。
展示我國臺灣海峽海底發現的森林遺跡的圖片
從這張圖片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為什么海底會有森林的遺跡?難道森林曾經生長在在海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