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提高
展示紅海示意圖和紅海擴張的動畫
思考:
經科學家觀測,紅海現在在不斷擴大。紅海在幾千萬年后能成為第五大洋嗎?并說明你判斷的理由。
[學生回答]因為紅海處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這兩個板塊之間是張裂運動,距離在拉大,所以紅海會變海洋
通過動畫演示紅海、地中海和喜馬拉雅山脈的運動,鍛煉的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展示地中
海示意圖
現代測量表明:地中海在不斷縮小。幾千萬年后將消失。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邊界,這兩個板塊之間是碰撞擠壓運動,距離在縮小,所以地中海在不斷縮小。
動畫演示:板塊擠壓產生的造山運動
如果你是一位地質學家,請你預測一下今后喜馬拉雅山脈會“長高”嗎?并說出你預測的理由。
[學生回答]會“長高”
[教師總結]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現在印度洋板塊仍繼續以每年5——6厘米的速度向亞歐板塊俯沖,喜馬拉雅山仍然在繼續抬升中。
總
結
出示
問題
1. 紅海、地中海和喜馬拉雅山脈都分布在板塊的邊緣還是內部?
2. 紅海的擴張和喜馬拉雅山脈的“長高”說明板塊之間在做什么樣的運動?
3. 地中海的縮小,說明板塊之間在做什么運動?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板塊邊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有的做張裂拉伸運動,形成裂谷和海洋,有的做碰撞擠壓運動形成高大的山脈。
引導學習挖掘問題的本質
小結
請同學說說本收獲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
培養學生概
括總結能力
拓展與
提升
課下作業
作業:請大家收集本地海陸變遷的資料,也一篇小報告。
學生自己搜集答案
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地理“發燒友”
最新測定的數據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為什么測量數據由8848.13變成了8844.43呢?
學生自己搜集答案
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北城英才學校
張新國
-5-8
附:教學反思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知道“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優點,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在教學設計上教學內容比較緊湊,各環節的銜接較自然,使知識能夠比較系統的傳授給學生;其次,課外的教學資源插入非常得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如,緊扣教學內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海陸變遷”視頻動畫進行導入,調動學習氛圍,激發學習欲望;再次,學生回答問題時能較好的進行引導和及時做出評價,師生間的交流適當。如,在學生運用所學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時,學生一時無法做出解釋或答偏了,
能夠引導學生慢慢得出正確的解釋。最后,采用了較多圖片,培養了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這是地理教學中學生能力目標培養的一大重點。本節課的知識點的講授、問題的提出以及解決都是通過讀圖來完成的。
不足之處在于本節課的活動環節較多,如讀圖分析、解釋地理現象、小組討論、表演、拼圖等。學生討論時間過長、表演時間過短,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