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人類的居住地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過讀圖比較,說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
2.通過自主選擇、分組合作、交流體驗等活動,認識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走進自然,選擇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動、“分組探訪傳統民居”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自然環境對聚落形成與分布的影響、聚落的風格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
2.通過視頻展示,感受城市與鄉村景觀的差異,進而描述鄉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視頻展示大量景觀圖和世界各地民居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比較、探究等活動,體會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樹立聚落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
1.探究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比較鄉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
教學難點:探究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件
--思路:
本課主要介紹了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見證,因而,本節課的教學主旨是突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滲透正確的人地觀。為了構建開放式課堂,充分挖掘初一學生的學習潛能,化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學生活動為主陣地,設計了三大板塊:
活動1:走進自然,選擇理想的家園。通過說明選擇的理由,學生很自然的得出結論:自然環境的諸多因素──地形、氣候、河流、土壤等影響著聚落的形成與分布。
活動2:走進聚落,探訪傳統民居。──以傳統民居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活動3:走進城鄉,感受城鄉景觀的差異。──以贛榆鄉村景觀與連云港市區景觀作比,走進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鄉景觀的差異。
教學過程:
以“自然風光”視頻導入:
展示:熱帶雨林、沙漠、高山、平原、極地地區的自然風光,學生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環境的差異。
師:大自然是絢麗多姿的,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這里,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鐘里,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了解“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課課題)
師: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相差很大,哪兒是我們人類理想的居住地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尋找理想的家園。
一、走進自然,尋找理想的家園。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圖,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環境差異。
師:如果你是幾千年前的一個原始部族的首領,帶領人們尋找一個理想的居住地,你會選擇哪里?請說明理由。
生:多選擇乙地,并說明選擇的理由(略)。
師:板書學生選擇的理由──地形、氣候、河流、資源、土壤等。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生:在比較中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師:古代的人們是否與我們有同樣的選擇。
讓歷史驗證:亞洲三大文明發祥地的分布。
讀圖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發祥地,其中有三大發祥地在亞洲,圖中綠色的區域就是這三大文明發祥地。
師:亞洲三大文明發祥地的分布地區有什么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