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 亞 第一節 概 述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知道中亞的地理位置和中亞五國的名稱。
2、使學生理解中亞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特征對自然環境各要素的重要影響。
3、使學生明確中亞地區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
(二)能力訓練點
學會分析本區農牧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德育滲透點
1、使學生認識加強我國與中亞各國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意義
2、通過了解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咸海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初步使學生懂得“人類活動應該遵循自然規律”的道理。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分析中亞地區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感受“人地協調”的和諧美。
二、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各類地圖,通過閱讀、討論、思考,不斷進行綜合歸納,進行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地學習。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中亞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我國相鄰的國家名稱。
2、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
(二)難點
1、干旱、半干旱氣候對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響。
2、咸海環境的變遷,指導學生了解咸海的變化,了解環境的變化及其成因,討論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
(三)解決辦法
通過識圖、填圖,運用因果分析法解決問題。四。課時安排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教材、地圖冊、投影片(①“中亞地形”圖 ②“亞歐大陸橋”圖、填充圖冊。
2、地圖:“亞洲地區”圖、“亞洲地形”圖、“中亞政區、地形”圖。
3、圖片:①“俄羅斯、烏克蘭、維吾爾等民族人物服飾”圖。
②“伊斯蘭教穆斯林、清真寺”圖。
③“塔什干城市景觀”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復印放大“中亞的國家和地區”圖,事先剪好,制成拼圖,讓學生進行拼圖訓練。
2、量算中亞四至到海洋的距離,訓練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3、看“中亞主要礦產和農業生產分布”圖,說出中亞的煤、鐵、石油、銅、棉花、小麥、畜牧區主要分布在哪里?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道中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中亞是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記住中亞五國的名稱及分布,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納。
2、理解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記住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圖蘭平原、里海、咸海、阿姆河、錫爾河、卡拉庫姆運河。
3、使學生理解中亞地區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1)自然條件與農業分布:灌溉水決定農業分布——農牧業重點分布于河流沿岸;(2)資源分布與工業生產:①農牧業原料:棉花、羊毛一棉毛紡織、地毯編織、畜產品加工工業;②礦產原料(煤、石油、有色金屬)一采礦、冶金、軍事工業(工業接近原料產地)。
(二)整體感知
中亞位于亞歐大陸中部,這種深居大陸的地理位置對形成中亞地區自然方面、經濟方面一系列獨特的地理特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亞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對人類活動并不利,可是人們古代就把這里開辟為“絲綢之路”,今天又興建了亞歐大陸橋,顯示了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