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 亞 第一節 概 述
“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一段課文,主要介紹了兩方面的內容:(1)自然環境和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2)“內陸干旱環境”是中亞地區的區域特征。
“居民和經濟”一段課文中的居民以兩個“多”(多民族、多信奉伊斯蘭教)作了簡要介紹,重點放在了灌溉農業和牧業部分。其中,尤以棉花生產最為突出,細毛羊、紫羔羊也馳名于世,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棉毛紡織工業;教材也講到中亞礦產資源豐富,發展了采礦、冶金、軍事等工業。
本章最后簡要介紹了中亞的三個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
(三)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板書] 1、深居大陸內部的位置
(1)引導學生閱讀“亞洲政區”圖,明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的方位。在圖上指出中亞的范圍和國家。請一個學生上臺,在地圖上指出與我國相鄰的中亞國家名稱。
請學生進行拼圖練習,要求學生記住與我國相鄰的中亞國家名稱及其空間位置。
(2)在“亞洲地形”圖上指導學生量度并計算中亞東距太平洋(約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阿拉伯海(約1100千米)、北達北冰洋(約1600千米)、西到黑海最近約1100千米,由學生得出中亞地理位置的特點:距海較遠,深居內陸。
(3)在“亞洲政區”圖上繪出古代“絲綢之路”的路線,指出“絲綢之路”的起點、經過地區和終點,說明中亞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亞歐大陸橋”投影片或看第2頁圖11、3,指出“亞歐大陸橋”的起點,沿途鐵路線、經過國家和終點,說明中亞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陸橋的必經之地和現代交通要道。
總結以上兩點,得出中亞地理位置的第二個特點:交通要道。
[板書] 2、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
(1)指導學生閱讀“中亞地形”圖,依據海拔高度,啟發或幫助學生識別各種地形類型,得出中亞地形特征為: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以丘陵、平原為主;地表沙漠廣布。
要求學生記住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圖蘭平原、卡拉庫姆沙漠的名稱和空間位置,并進行填圖訓練。
(2)干旱的氣候與植被
引導學生看“中亞地形”圖中的卡拉庫姆沙漠,由干旱現象反推干旱成因。(干旱一降
水稀少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形封閉。)
指導學生閱讀第3頁圖11、5“卡薩林克各月氣溫降水量”圖,由學生說出冬夏溫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變化。
從氣候與植被的相互關系人手,啟發學生認識到:中亞地區的植被應以分布在草原和荒
漠的為主。
歸納上述分析,總結:中亞大部分地區為干旱、半干旱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植被以分布在草原和荒漠的為主。
(3)多內流河和內流湖
要求學生在“中亞地形”圖中,找出阿姆河、錫爾河、里海和咸海。教師簡要講解什么是內流河、什么是內流湖,指明它們是干旱地區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特殊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