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人類的居住地
b 蒙古包: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草原面積廣闊,人們過著游牧生活,蒙古包便于拆卸,適宜游牧生活;亞洲內部的草原地區地勢較高,風大,氣溫偏低,蒙古包頂部呈圓錐形,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能夠抗風、保暖、防雨雪。
c 赤道地區的高腳屋:位于熱帶雨林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潮濕,人們充分利用當地的竹木資源,搭建高腳屋,通常屋子沒有門窗,便于通風透氣,既涼爽又干燥;高腳屋房頂坡度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傾瀉。
d 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在寒冷的氣候下,當因紐特人外出狩獵時,就用當地易于取得的冰塊構筑冰屋暫時棲身,墻體很厚,冰屋呈半球形,里面貼著海豹皮,以防止冰塊融化和保持室溫,冰屋一側的“冰窗”,只能透光不能透氣。門前有一道弓形擋雪墻,防止冰雪往屋里倒灌。
師:大家發現影響傳統民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適應氣候,取材方便)
總結: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地區的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下,利用集體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樂窩,大家也利用了集體的智慧破解了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提高,人類的住房條件越來越好,人類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愈來愈小了。
過渡:與剛才探訪的地區相比,我們連云港市的自然條件要好一些。因此,生活在這兒的人更多一些。這么多人,有的住在鄉村,有的住在城市,大家居住的地區屬于──城市,同學們對農村熟悉嗎?老師來自贛榆,下面請大家欣賞贛榆農村的風光,比一比,農村與城市的景觀在哪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走進鄉村與城市:比較城鄉的景觀差異。
視頻欣賞:贛榆鄉村景觀和連云港市區景觀。
師:圖中反映的景觀與大家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生:各抒己見,說明城鄉景觀差異,如房屋的高度與密集度、道路的數量與質量、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的差別等等。
師:適當提示學生注意人們在勞動生產方式方面的差異,并對學生的答案予以點評、概括。
師:城市與鄉村都是人類的居住地,是聚落的兩種主要形式。城市與鄉村哪一個保留自然的本色更多一些?
生:是鄉村。
師:城市與鄉村的景觀差異很大,那么位于世界上不同地區的鄉村,在景觀上是否也存在著差異?──請同學們“輕松一辯”,圖中所示照片分別位于哪個大洲?請說明理由。
生:活動略。
師:在聚落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城市與鄉村哪一個首先出現?
生:鄉村。
師:板書進行小結: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類的居住地,一個聚落不管發達還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見證,是人類聰明才智的體現。為了人類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應該保護大自然,保護好人類建造的家園──聚落。
下節課,請同學們繼續探討“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教后反思:
1.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新知的能力,在教學中以活動為主陣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視頻和大量精選圖片,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聚落,走進城鄉,在角色體驗中、在合作探究中聽、看、說、畫;選擇、探究、比較,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
2.結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說明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學生的看圖說話、知識提煉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