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人類的居住地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都在溫帶,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區等。
師:早期人類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較低,因此,他們多居住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區)。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產水平的提高,人類的足跡遍布到世界各地。
過渡:下面讓我們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參觀那兒住民的傳統聚落,順便探訪一下他們的生活。
二、走進聚落:探究傳統民居與環境的關系。
師:(圖片引進)走進一個聚落,你會發現有哪些主要景物?
生:房屋、農田、道路、樹木等。
師:聚落不僅是人類居住的地方,還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地方。你認為最能體現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種景物?
生:房屋(民居)。
師:對于人類來說,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生:遮風擋雨、保暖御寒等。
師:安居才能樂業,一個聚落不論怎樣簡單或復雜,民居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所以這次我們探訪的重點是──傳統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各異,由于時間有限,我們分組行動,探究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生:各組選出代表抓鬮,決定各小組探訪的主題。(a/b/c/d)
師:在以世界氣候分布為背景的圖中,分別點出a/b/c/d四個地區的民居,讓學生熟悉本組的探究目標。
圖片a:厚墻小窗房──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沙漠
圖片b:蒙古包──亞洲內部的溫帶草原
圖片c:高腳屋──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
圖片d:因紐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區
圖片a 圖片b
圖片c 圖片d
師:針對教學難點,出示活動建議,對學生活動的任務、方法加以細化。
教師指導學生用好手中的資料:世界氣候分布圖、地圖冊中的民居圖片,尤其是教材中沒有給出的b地的“蒙古包”圖片。
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分組討論中,并適時進行語言激勵:這些民居可是當地的人們經過幾千年的探索才創造出來的實用價值很高的住房,大家能夠在短短的十幾分鐘的時間內探討出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嗎?
生:分別選出素描高手,在黑板上繪出四種房屋的素描圖,然后分組交流,互相補充。
a b c d
a 沙漠地區的房屋:在氣候炎熱干燥的沙漠地區,由于晝夜溫差大,人們建造了厚墻加小窗的房屋,白天既防曬又涼快,晚上卻能夠保溫,起到了“空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