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第三節 聚落 教案
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第三節 聚落
一、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疇很廣,人種、語言、宗教和聚落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本章在陸續介紹了語言和宗教之后,本節陸續介紹了人種、語言和宗教之后,本節繼續介紹聚落。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聚落有城市和鄉村兩種基本形態。聚落作為人類適應和利用自然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環境的烙印。
聚落這一節主要飽含三個內容:一聚落的兩種基本形態城市和鄉村。主要闡述了鄉村和城市這兩種聚落形態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圖片比較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的差別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與環境。主要介紹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尤其在人類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高的階段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鄉村和城市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相對減小,社會經濟、文化對聚落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三是世界文化遺產。人類歷史上保留下來的眾多文化遺產,使我們的寶貴財富。珍惜和保護文化遺產,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意識。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極為豐富。但由于以前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不夠,致使眾多的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今天,破壞文化遺產的事件仍屢屢發生。在我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今天,切實保護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任重而道遠。為做好這項意義重大而且涉面很廣的工作,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組織、規劃和管理,每個公民要具有強烈的保護意識,以盡可能地避免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在義務教育階段,結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學習,當然應該把形成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一是作為一項學習目標。這是“世界文化遺產”教學內容貫穿的核心思想。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運用地圖,說明城市和鄉村景觀的差異,通過學習,說明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讀圖觀察能力、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資料、尋找規律等活動,落實聚落的含義、主要類型、不同類型聚落的景觀差異,使學生理解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進而了解 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區,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聚落產生的條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科參與意識及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從中獲得一種終身受益的地理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1、如何分析聚落和環境的關系,認識聚落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1、學會分析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演示。
教學方法:活動、談話法等。
二、學與教的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大家看到兩幅圖片,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景觀呢?這兩種景觀的異同點是什么?
課件展示: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圖片,旁邊有提示的問題。
學生說明自己的所看,談自己的觀點:哪幅圖反映的是鄉村?哪幅圖是城市?為什么等等。
總結:這兩幅圖片反映的是城市和鄉村景觀,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人類的居住地,我們把城市和鄉村統稱為聚落。
(新課教學)
板書:一、認識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