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第三節 聚落 教案
平遙城內的住宿條件不是很好,我們住的政府招待所老樓已很舊了,應該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讓我想起小時候在云南一些山區住過的車站旅館。房內擺設到了極點。三張床,一張桌子,桌子上一臺舊電視,天花板上吊了一只四十瓦的白熾燈。洗臉上廁所都得下樓。出去得用一把小掛鎖鎖住,鑰匙由服務員保管。房門外還訂了一條破舊的毛毯做門簾。說實話在麗江,現在要找到這樣的客房已不可能了,但招待所的人說五一期間,平遙所有的房間都訂滿了,能有這樣的房間已是很不錯的了。
晚飯后的平遙古城,仍然是游人如織。街道上,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來回穿梭。我很佩服摩托車手們的車技。他們轟著油門,在密集的人流當中左拐右轉,游刃有余。每每擦著行人的腳尖或鼻尖呼嘯而過,讓人膽顫心驚。車手們卻安然若定,麻木不仁。
平遙大多數的街道沒有路燈照明,好多街道看不清楚能不能走通。城西大街和南大街顯得比較熱鬧,其它地段卻很冷清。平遙曾經是著名的金融城市,一度的繁榮富足,但現今的經濟狀況顯然大不如前。街道兩邊店鋪裝璜簡陋,商品種類不多,日用品檔次也不高。街上的行人表情呆板,精神表貌不好。城內的衛生也不能讓人滿意,灰塵樸樸的。街道兩邊有些大戶人家的院落,都掛了某某博物館的牌子,得買票參觀。有的還同時經營著客房,住店的可以免參觀票。博物館的數量之多,可能也算是平遙一大特色了吧。
晚飯后的逛街使我們對平遙的印象并 不美好,認為不如家鄉麗江好,決定明天一早就離開,前往大同。我不太同意他們的看法,只用不到半天的時間看一個地方,肯定是不夠的。比較兩個地方,只用好壞兩字似乎太過籠統,有必要作深入的了解。但少數服從多數,只好多買了一些介紹平遙的書回招待所,以便進一步了解平遙。
招待所的床很短,身體不得不作一定程度的彎曲,讓我覺得頂天立地的感覺并不好受。我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不住的把麗江古城與平遙作一個比較。這兩座城市是同時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的,各具特色但又不乏相似之處。
平遙最自豪的是保存完好的城墻,與麗江最顯著的不同也正是這一城墻。麗江古城是沒有城墻的。我想這其實與這兩座古城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歷史背景有關。平遙地處平原大地,高筑城墻,封閉自守,方利于防御。而一座一城池,又象一粒粒圍棋子,控制著各自的勢力范圍。而麗江深藏在高山峽谷間,四周的崇山峻嶺皆是天然的屏障。只要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處駐兵把守,外敵就難以進范。歷史上群雄逐鹿中原,爭戰不斷,堅固的城墻是至關 重要的。麗江則不同,大段的歷史是在和平當中走過。納西王國處在周邊比自身強大的民族之間,更多的采取了對外開放、積極外交、發展經濟的生存之道。雖然納西族很早就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在她最為強大的時期也沒有修筑象平遙這樣的漢式城墻。而在相隔并不很遠的大理,白族人卻依漢人的方式,修建了一 座堅固的城墻。
到處蜿蜒奔流的河水是麗江古城的靈性之源,而平遙缺的恰恰是水。接待我們的朋友介紹說現在平遙周圍的河流已基本干涸,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很可很再進若干年,平遙人喝水都困難了。古時的平遙,自然不會如現在缺水,但地處北方平原,較南方終歸是干旱的。麗江古城的設計布局,重視對水的利用。麗江的街道,房屋的排列,關不講究整齊劃一,更多 的是依山就水,順其自然,不對原來的地形地勢作過多的改變;旧习押铀搅嗣恳粋街區,城內小街小巷,密如蛛網,富于變化,整個城市體現了一種靈活變通,人與自然和諧的設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