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第三節 聚落 教案
平遙的城市布局,完全是在漢民族封建“禮制”指導之下的作品,方方正正,面南為尊,強化中軸,突出中心,經緯分明,主次有序,講究對稱。我不知道平遙古城當初會不會是先設計后施工,城墻建成之時,它的規模就已圈定。而麗江肯定沒有一次性的設計規劃,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適應不同的人口規模和城市功能,逐漸擴張發展起來的。
麗江的房子也講究坐北朝南,但更多的是為了采光的實用,依不同的地勢條件,并不強求。所以有相當數量的民居,基至官府衙門,都不是坐北朝南的。其實這兩座古城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平遙是北方平原地區漢民族明清風格的縣城,嚴格遵循封建“禮制”的思想,講求方正端正,中軸對稱,經緯分明。而麗江城卻是依從納西人的東巴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信仰,順其自然,布局靈活。麗江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但納西人對外來的文化,采用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并不會讓其束縛自我。麗江人的房屋建筑,受到漢族和白族的影響,但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講究舒適為首要考慮。于是麗江的房子一般就有寬大的天井,寬敞的廈子,這是家人待客休閑的主要場所,花鳥魚蟲等都是擺在室外,麗江人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開放的室外活動。平遙的四合院,院子天井較小,房屋封閉嚴密,北方的 氣候讓人們大部分在室內活動。院內正房少有或沒有綠化,大戶人家如巧家大院,會有一個后花園。在麗江人們刻意綠化裝點的是正房的院子,如果有后園,那只會是菜園或果園了。
平遙有一怪,就是房子蓋半邊。確實有相當多的房子都只有朝院內的一半瓦檐,據說是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固然是一種說法,但我想會不會是因為平遙地區降水不多,才使雨水成了肥水,不忍外流。麗江的房子卻相反,很注意向外排水,一般院內的水平也要比周圍高出許多。鄰里之間的矛盾常常就是因屋檐滴水溝的糾紛而起。城內的河道,還另有泄洪的功能。
歷史上,平遙地處通商要道,商賈云集,通達三江四海。麗江在這一點上與之相似,麗江古城的繁榮,也是得益于商業。古時候,麗江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一個商品的集散地,古城內幾乎家家都是小手工業者或商人。特別是抗戰時期,由于內地被封鎖,至使途經麗江的這條商業通道空前繁忙,小區域經濟一度繁榮。當然麗江過去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就遠不能與平遙相比,但從兩個古城的歷史可以看出商業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具有什么樣的意義。現在有許多人對麗江和平遙(特別是麗江)頗多指責,認為商業化的氣息太濃。我對這種說法很不以為然。試想如果沒有當初商業的發達,這兩座古城會有今天這樣的房子,這樣的街道,這樣的生活方式留下來嗎?現在說的世界文化遺產,有“產”是前提,才了“產”才有“遺”的可能。用現在的官話來說,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這是有道理的。后來兩座古城的蕭條與落后,也正是因為對商業活力的打擊,經濟體制的改變,交通格局的改變等,使兩座古城失去了區位優勢,一度的默默無聞。但今天從文化遺產的保存來講,這幾十年的冷落也并非不是好事了。禍兮?福兮?歷史從來就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從兩座古城的現在的經濟狀況上看,麗江更給人以繁富足的印象。但實際上兩地都屬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據朋友介紹,平遙縣有四十多萬人口,年財政收入只有一億多一點。麗江縣也差不多只是這個數,但考慮到麗江的人口只有三十多萬,比平遙少了近十萬,人均的收入麗江要稍高。另外麗江每年在旅游門票上另有不菲的預算外收入。從政府財政來看,麗江的情況稍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