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五帶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轉,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的鉛垂線有23°26′的傾斜,而且傾斜方向不變,因而導致太陽直射點徘徊于南北緯23°26′之間。這樣,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在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另一方面,產生了氣溫高低變化,使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這是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的結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帶。
摘自:《中學百科全書•地理卷》曹琦主編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勢,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大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序,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摘自:
為什么會有閏年
如果你平時留意日歷的話,應該會發覺平常的二月份有28日,整年有365日,但每隔四年便會出現一次“閏年”,即二月份出現第 29 日,整年有366 日。大家可能會問,創造歷法的人為什么要制造這么麻煩的規則呢?
要明白為何要有閏年,我們便要談到地球的運動了。大家都知道,晝夜的循環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周期是一日。我們習慣上認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一年,但是為了準確地預測季節的變遷,科學家確定了一年的長度應該是 365.2422 日,略短于地球的公轉周期 365.2564 日。至于為甚么有這個分別,我們下次有機會再談,但很明顯的是,兩者皆不是一日的整數倍,計算起來相當不便。引入「閏年」的目的,正是要制造出長短不一,但擁有整數日數的年份,使長時間來說,每年的平均時間趨向于 365.2422 日。
依照四年一閏的法則,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1/4=365.25日,和上述一年的日數仍有相當距離。原來目前我們所用的歷法還有另一條規則,就是如果世紀年頭兩個位組成的數字除不盡4,便不作閏年計。如此說 1900 年的 19 除不盡4,所以 1900 年便不是閏年,相反 年就是閏年了。由于每四百年只有一個世紀年是閏年(例如 1600, , 2400… 等),反過來說即是每四百年少了三個閏年,所以一年的平均長度便會變成365.25- =365.2425日,這和 365.2422 日已經很相近了。至于它們之差別,就需要通過改變時間來修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