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地圖 教學設計
②繪制剖面線。
③學生觀察分析:剖面線與等高線相交就會引一條輔助線,并且高度值一一對應。④將剖面圖上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
⑤設置錯誤,學生糾錯,重點提醒:由于山頂還有一部分不夠一個等高距,切記不能犯類似錯誤,畫成平頭山頂。
1.用模型和實體等形象直觀的教具,表達難以理解的概念。
2.激發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
動手練習(請每個同學備一張紙和尺,和老師一起畫草圖,重點掌握剖面的繪制方法。)
設疑糾錯,加深學生對易混易錯知識點的記憶。
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估算某個地點的高程
在黑板上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上,畫出點a和點b,估算這兩點的高程。
(如果難以理解,可以作輔助線,將點對應到剖面圖,即可估算出這個點的高程)
培養學生目測與估算的能力。
㈤等深線
什么是等深線?等深線的高度值一般為負值。
㈥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示意圖
(課件展示)
a)山頂:等高線高度值從中心向四周漸小。 (課件圖片):富士山
b)山脊:像牛、馬、羊等的背脊。
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出。
(課件圖片):秦嶺
不由聯想到蘇軾絕句《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c)山谷:兩側是高山的中間低地或洼地。
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出。
舉例:李白的著名詩句《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d)鞍部:像駝峰的中間低地,馬鞍狀。
e)陡崖:非常險峻的地形,等高線在此處重疊成一條線。(課件圖片)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用生動精美的圖片展示山體不同部位的地形景觀,讓概念有了素材依據。
3.引用名詩、名句注重與文史的結合,與生活的結合。
㈦鞏固與練習
1.山體模型展示,指認不同部位的地形。
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紙做成彩色等高線地形圖,一種顏色作成一層等高線,把它們用線穿起來。)首先請同學認讀,然后從平面提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把平面圖想像成立體圖形的形象依據。
3.(課件展示)一張復雜的地形圖,請同學判讀地形。
加深印象
㈧分層設色地形圖
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則,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課件過渡到分層設色地形圖)
活動與練習
觀察與分析
觀察p17圖1.30 ,對照圖1.30完成活動第1題。找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并指出在本圖中它們的高度范圍,描述它們的地面起伏程度(大、中、小、平緩、一望無際)
(分組活動,大屏幕上哪個地形閃爍,哪一組同學就請站起回答問題)
鏈接生活
與
延伸拓展
思考:在上述五種地形上,適合發展什么樣的農業經濟?
課外搜集以上五種地形景觀的照片與資料。
1.感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培養縱向思維的能力。
分組討論
與
合作探究
《同步成長》17頁,第20題。
我軍偵察兵交給指揮官一張敵軍軍事部署簡圖,請幫助解答下列問題:
(1) 敵軍陣地在我軍陣地的( )方向。
(2) 如果我軍大炮最遠射程為30千米,敵軍指揮部(是、否)在我軍大炮的射程之內。
(3) 敵軍指揮部的海拔大約為( ) 米,我軍陣地的海拔是( )米,敵軍指揮部與我軍陣地的高度差約為(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