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教學設計(通用3篇)
《東南亞》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掌握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分布和地位,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2、運用地圖和資料,掌握東南亞人口及城市分布特征。
3、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和繁榮做出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分布和地位,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2、東南亞人口及城市分布特征。
教學方法:
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準備: 東南亞地形圖 東南亞物產分布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個性化修改
方式一:復習提問:
1、東南亞包括哪兩大部分,為什么稱東南亞為“十字路口”?
2、東南亞有哪兩種熱帶氣候,分別有什么特征,與農業
生產有什么關系?
在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東南亞位置、氣候地形的基礎上,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東南亞的物產和居民。
方式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
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其中東南亞“新馬泰”旅游是最熱
旅游路線之一。那么你了解東南亞有那些物產和民族風情?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 學生自學:讀“富饒的物產”一框所有內容,完成下
列要求。
。1) 看圖2-6,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在
世界上的地位及主要產地?
。2)找出主要的兩種礦產資源是什么?分布在什么地方?
2、合作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
xx年元旦前后,泰安市一經貿代表團赴東南亞參加
訂貨會,并觀光考察。根據材料,回答1-4題。
1.下列物品中,代表團成員沒有必要攜帶的是( )
a.雨傘 b.御寒衣物 c.攝像機 d.地圖
2.該代表團在東南亞參觀考察期間的生活主食是( )
a.面食 b.牛羊肉 c.大米 d.魚
3.下列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 )
a.棉花、小麥 b.橡膠、椰子
c.牛肉、水稻 d.蔬菜、牛奶
4.以下是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期間的見聞,你認為
可信的是( )
a.當地居民是黑皮膚,頭發卷曲
b.居民生活用品中錫器很多
c.每天正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d.居民主食為面包、牛肉
【教師精講點撥】
運用所學東南亞的氣候知識,我們知道東南亞主要為熱帶
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不必攜帶御寒衣物;由
糧食作物主要為水稻,所以該代表團在東南亞參觀考察期間的
生活主食是大米;由經濟作物主要為熱帶經濟作物,我們知道最
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橡膠和椰子;由物產主要為石油
和錫礦,我們認為可信的是居民生活用品中錫器很多。
學習任務(二):
1、學生自學:讀課本40頁的內容,完成下列要求。
(1)、東南亞人口分布在什么地方?
(2)、區分華僑與華人。他們來自什么?
。3)了解華僑與華人對東南亞的貢獻。
2、合作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
小明暑假隨父母到“新馬泰”旅游,獲得了以下深刻的
感受:東南亞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對東南亞城市沿河
分布的原因進行探索后,小明得出如下結論,
1.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
2.河流沿岸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3.河流是水運通道,為城市對外交通提供方便
4.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地,為城市提供用水。
但小明搞不清什么應是最主要原因,你能幫他忙么?
【教師精講點撥】
世界上大多數城市都沿河分布,城市沿河分布的有利條件有:
a. 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平坦。
b. 交通便利。
c.河流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
d.河流沿岸沖積平原農業發達,為城市提供豐富的農產品;
e.為城市提供水產品。
但東南亞地區降水多,水資源較為豐富,應不是最主要的
因素。東南亞地形崎嶇交通十分不便,而河流是水運通道,為
城市對外交通提供了方便,所以河流的航運功能應是最主要的
因素。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讀圖并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東盟一-湄公河海底城開發合作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于
xx年8月19日在云南昆明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
在會議開幕式上說,中國是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的
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只要各國遵循 “平等協商,互利互
惠,共同發展”的原則,不斷開拓合作領域,就能開創本地
區和平、穩定、繁榮的新局面。
。1)湄公河在圖的數碼是______,它在中國境內被稱為
___________江,最終流入_______海。
。2)該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產區,其發展稻米生產的
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下列各省區中,與湄公河流域開發頭條最為密切
的是( )
a.貴州省 b.云南省 c.青海省 d.x藏自治區
(4) 圖中a、b、c、d、e代表的國家中,世界重要橡膠生
產國和出口國的代碼是________,世界稻米出口量最大的國家
的代碼是________。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東南亞的物產、人口和華僑、華人狀況,
其中東南亞的物產和人口、城市分布特征是這節課的重點,
我們要學會運用資料、地圖分析問題,為以后的地理學習
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鞏固訓練
能力訓練p30頁 2、6 p34頁7
六、附板書設計
三、東南亞的主要物產
1、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
2、稻米是主要食物
3、著名礦產——錫和石油
四、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教學反思:
(一)學后反思:
1、我學習本節課的總體評價(一般、較好、很好)
______________。
2、我學到的主要知識與技能 _________________。
3、我學到的主要學習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疑難問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后反思:
《東南亞》教學設計 篇2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2篇關于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一
通過學習《東南亞》這一節,了解了該地區的地理概貌,氣候,經濟發展狀況,戰略地位以及物產,人文等,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互動”很重要。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如:先讓學生舉手發言了解的狀況,后師再讓同學補充,最后再由老師全面講述,這樣學生表現積極,效果較好。
二、“地圖”指南針
讓生識地圖,是否知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中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
三、“多問”出創新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好動”出希望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二
本章節是世界區域地理的初始章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了解區域地理的方法最為重要。本節課是學習《東南亞》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東南亞的自然地理部分。由于學生已學習了相關的基礎知識,具備相應得知識背景,因此,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等方法來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只需要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明確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出東南亞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對地理的相關基礎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還很缺乏;另外,一些學生還沒有養成圖文結合的習慣,比如能記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圖上標注,本節課要注意強調這方面的訓練。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教法:利用圖片、視頻資料、詩歌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置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幫助其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2.學法: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和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依據地圖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識的能力。
我認為亮點的地方有:
1.利用圖片、猜謎語、詩歌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他們積極性、主動性。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以往知識的聯系,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置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并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在學習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指圖,查圖,看圖等過程,能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的提高。
有待改進的地方有:
1.拓展的知識“世界性的糧荒”應該由學生先說,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并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2.在教學方式上采取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模式,略顯呆板,缺少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
《東南亞》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個性化修改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糜吻榫胺绞揭耄┠阒乐莫{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個性化修改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ǹ偨Y)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由此及彼 舉一反三】讀下圖回答:
1、a、b、c三點中何處海拔最低?
2、美國地勢東西 ,中間 ; 北部 ,
南部 。
3、d處的地形以 為主。
a
c
b
d
學習任務(三)東南亞的氣候及對農業的影響
1、自主學習: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分別是什么氣候?有何特點?
2、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氣候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假如你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一位農民,何時播種?
何時收獲?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又該如何呢?
【探究結論】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播種,旱季收獲;熱帶雨林
氣候區隨時都可以播種,全年都可收獲。
學習任務(四)
1、自主學習:
讀圖2-3,回答
1、東南亞主要國家有哪些?位于中南半島的國家有哪些?
位于馬來群島的國家有哪些?
2、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哪些? 個性化修改
3、東南亞的內陸國有哪些?
4、完成p36頁活動題4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讀圖2-3,東南亞地區的城市分布有何特點?
【教師精講點撥】可從所處的地形、水源等方面給考慮
【探究結論】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
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三、學以致用, 拓展延伸:
1、近年來東南亞地區火山地震頻發,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釋。
2、假如到東南亞地區做一次旅行,請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從
下列用品中選擇,并說明理由。
傘 防水涼鞋
防曬霜 羽絨服
太陽鏡 暈船藥品
輕便的登山鞋 防暑藥品
四、總結梳理 歸納方法:
對于本節的學習關鍵是通過讀圖認識本區重要的地理位置,
特別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
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通過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的。
五、鞏固練習:
1、馬六甲海峽被日本稱為 ,是日本從波斯灣進口 的必經之地。
2、假若你要去東南亞國家旅游,既要領略熱帶雨林氣候又要領略熱帶季風氣候,你要去的國家是( )
a.菲律賓 b.馬來西亞 c.印尼 d.緬甸
3、讀“東南亞地區圖”完成下列要求:
1
⑴填寫圖中序號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島嶼:c為 ,海域d
國家:e ,f 半島g
。2)a是 海峽,它溝通了 洋和 洋
。3)b地屬于 氣候,其氣候特征是
4、綜合能力訓練
六、附板書設計
東南亞
一、位置和組成 中南半島 馬來群島 馬六甲海峽
二、地形與河流
三、東南亞的氣候與農業生長
四、本區主要的國家
教學反思:
【學后反思】
1、我學習后的總體評價(很好、加好、一般、較差): 。
2、我學到的主要知識和技能:
。
3、我學到的主要方法:
。
4、我還存在的疑難問題是:
。
【教后反思】